第13部分(第2/4 页)
声”。就是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紧接着用黛玉的口吻写出了一个*全场的“凤辣子”: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如此细腻的工画笔实写,一个“恍若神妃仙子”的凤姐,就风风火火站到我们面前了。那么,他的原型又是谁呢?
说实在的,我确实难以从阿凤的故事中找到与历史人物契合对象,就算曹寅如此形容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仍然茫然。作者一方面生花妙笔写她“貌美”,另一方面又将笔削尖写她“心狠”,她坏事做尽,却又做过几件好事。凤姐象“霸王似的”(贾母语),“遮天盖日,赫赫扬扬”(邢夫人语),“少说一万个心眼”(周瑞家的语),“男人万不及一”(冷子兴语)。这样一个雷厉风行,又毒辣无比,既让人叹服,又让人憎恨的“脂粉英雄”。最终结局却并不好。这样人物,便值得深究细玩了。
还是按照我一贯的解读之法,先解人名,再解判词与梦曲,然后回到文本中寻找切合点,以判断我的结论是否正确。
“王熙凤”谐音“望西风”,说明阿凤原型与西部存在某种联系。又拆“熙”字,得“臣已、四、点”四字,再与名字连读即“王臣已四点凤”,谐音读就是“王臣已似颠疯”,这就证明,作者写的这个人物,处于被逼状态,曹寅也正好借助这个人物,释放自己的压抑情绪。其动机非常明显。
王熙凤的判词上画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历来很多人以为只照应“王熙凤”的“凤”字。这就小看作者的创意了。用“冰山雌凤”四个字归纳这幅画,谐音“冰山饲蜂”,那就是说,冰山上既无花草,又无树木,在那里养蜂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可这样理解,冰山比喻靠山,易化,所以靠不住,一只雌凤落在那里,岂不是只“痴”凤?到底哪种理解接近作者本意,继续解读判词就知道了。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读1:【还了,偏从莫死,来都,自挨磨,此生财已充,而令三人莫哭,想金陵,死更哀。】这又是曹寅借他人判词,判自己遭遇,估计那时夫人李氏到京。先是康熙下旨要曹顒进京放任,又变卖家财偿还织造累年亏空,都是迫不得已,想活命才相信康熙的话,哪知进京依然受尽折磨,家财已充公,康熙却命三人莫为家财惋惜,若还想回南京的话,全家将死得更惨。
解读2。【你这只蜜蜂,却待到国是衰微,朝政没落的时候才飞出来,原都为了爱财,可现在江山草冷林休,没有*粉的地方了,若不听我劝,将来一定死得很惨,与其他王子一样,含冤下葬皇陵。】
我为什么要这么解?先得从“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话说起。这句话红学界一直无定论,千奇百怪,各有各的解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没有脱离贾琏与王熙凤婚姻的角度。即阿凤刚进贾府,按“三从四德”,对贾琏言听计从,后来,就开始反客为主,对贾琏发号施令了,再后来,被丈夫休妻。的确,曹寅是如此安排故事的,理解也算正确,问题是:若如此,则王熙凤的判词,成了故事的归纳总结,岂不多此一举?可见,世人依然只解得皮毛,没有将作者深层次的涵义解读出来。
“一从”是浅显的字谜,指“丛”,引申义“草”,“二令”也是字谜,指“冷”。“三人木”即“三木人”,指“林休”二字。“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指“草冷林休”。意思是江山荒芜,什么都没有,蜜蜂是不能在此*造糖的。
这里的“糖”,就是王熙凤的原型人物胤禟。解“凤辣子”的“辣”字,得“辛”、“束”二字,分别代表“辛苦”和“花萼”。辛苦*只为“禟”,与判词“都知爱慕此生才”同出一理。这一明一暗两个人,最大的共同点是一个“贪”字,曹寅就围绕这一个“贪”字,为他们淡妆浓抹传神画像。
王熙凤贪财,不用我多讲。“大闹宁国府”的时候她向尤氏要五百两银子,其实她打点只用了三百两,要了五百两,她又赚了二百两。再如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这足以证明王熙凤算计之精、聚敛之酷。她曾跟平儿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指放高利贷),都要生吃了我呢。”这话什么意思呢?读者当然不明白。其实,上面说的这几件事,均与胤禟有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