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不能,心中这个气啊。只听苏轼在外面唠叨:“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万岁能以史为镜,我大宋江山才能千秋万载。”当苏轼说到这句时,哲宗只好从刘宫女羊脂白玉般的身上下来,用凉水洗了一下脸,冷静了一下,边系扣子边走了出来。
“苏大人,你以前吩咐的功课朕还在自学,一次教这么多,不怕累坏了朕的龙体吗?”
“圣上英明,自然能举一反三。”苏轼见哲宗走出,慌忙站起来,恭退到台阶之下,心中却说,这男女床弟之事,最为损精耗神,你怎么不怕累坏身子呢。
哲宗看看苏轼怀中的《资治通鉴》,说:“想必苏爱卿此来是为了怀中之物吧。”
苏轼本来还想劝戒哲宗上朝理政一事,又一想,皇上之所以不肯上朝,与太后专政有关,也不能全怪他,想到这,便说:“正是。”
“既然这样,你把它留下,跪安了吧。”
“是。”
苏轼不敢违背旨意,只好放下《资治通鉴》,跪拜而归。苏轼在前面走,李宪跟在后面,假意笑道:“苏大人慢走,苏大人小心。”
苏轼回头瞥了他一眼,使冷冷一笑,道:“不劳公公关心,老夫虽然年迈,却不是个无能之人。”
李宪恼羞成怒,古代的太监,大多最怕的就是“无能”或“无用”等字眼。
等苏轼走远,李宪走到哲宗身边,低声说:“万岁,这老东西自恃文采出众,在您面前也摆大架子,奴才担心您的圣威啊。”
哲宗被苏轼冲了好事,心中自然有气,道:“这老小子,太可气了。”
李宪趁机道:“万岁,奴才听说苏轼在外面说起皇室来,从来是先太后,后皇上,他的意思还不明摆着吗,这老小子反对王相的变法,与司马光一干人关系很铁,刚才他来时,连正眼也不看奴才一眼,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他是欺万岁年少呢。”
哲宗一听,气便冲肚子里冲到了脑门上,趁高太后患病中,于是下旨,把苏轼调离了京城,贬到颖州去了。
第二年,高太后得知了此事,才把苏轼调了回来,并任其为兵部尚书,两个月后,苏轼又任了礼部尚书。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给后世文坛竖了一块丰碑,但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第02章:哲宗亲政
元祐八年(1093年),支持旧派的高太后逝世了,哲宗终于破茧而出,挣脱了束缚,在金銮大殿的龙椅上,有了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
哲宗一掌权,就开始收拾苏轼等一干旧派大臣。死的剥去封号,活着的贬出京城。于是,文彦博、刘挚、刘安世等被贬出朝,而以章惇为首的新派成为朝廷重臣,倍受宠爱。哲宗念及苏轼曾是他的侍读,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动他。但是,苏轼身在高位,却不容于新派。新派一干党羽,自然恨之入骨,于是联名弹劾。不久,苏轼被贬去了英州,接着又去了惠州。英州和惠州都在今广东境内,路途遥远,苏轼年近六旬,一路颠簸,再加上身体原本虚弱,哪里承受得住。幸好他心怀坦荡,性格豁达,所以,潇洒时还能做几首诗词。这话传到京城,章惇等人自然恼急,那意思,小样的,我不信折腾不死你。于是继续往哲宗耳朵里吹风,哲宗对苏轼本无好感,于是大手一挥,说道,贬,继续贬。
广州已算边陲,还往哪里贬?章惇等新派党羽一商量,对了,去儋州。把苏轼老小子贬到儋州去。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当时人烟稀少,算得上是天外天了。不过,让章惇等人想不到的是,苏轼在儋州效仿陶渊明,居然过起世外桃源般的日子来,虽然吃穿简朴,倒也自得其乐。
哲宗被压抑了这几年,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他起用王安石新法中的人,并非说他是个肯于革新的人,而是出于逆反心理。太后啊太后,哼哼,你也有登上西天极乐世界的这一天。
高太后的人哲宗一概不用,连太监也让李宪照着册子清换了一遍。
当时的知开封府蔡京,险些也被哲宗收拾了。
司马光为相时期,非常器重蔡京,虽然当时朝中有人弹劾他,但是,司马光还是不断提升他,将他从外地调回京城。
哲宗坐在龙椅上,看着手中的花名册。这张花名册不妨看作是一份黑名单,乃哲宗亲自制作,上面罗列了一些旧派党羽的人,其中就有蔡京。其他人贬完了,哲宗就把目光望向了蔡京。蔡京额头的汗刷地下来了,没等哲宗开口,自己出班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