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秸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讲解:
孙子认为,只要兴兵打仗,必然要全国动员,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快速轻便的战车,运输粮秣、军械的兵车,也叫革车,或守车、重车、副车,是用皮革缝制的篷车。前后方的用费,外交使节的往来费用与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这样,每天耗资千金,然后,大军才能出发。用这样庞大的军队,就必须要求速战速决,旷日持久就会挫伤士气,使部队疲惫,使国家经济发生困难。财源枯竭,士气低落,部队丧失战斗力,敌人就会乘机发动进攻。这时,即使有像姜子牙、孙膑这样高明的将帅,也不能挽救失败的命运。因此,用兵打仗只听说由于速战而取胜,没见过善于作战的人,会把战争拖得很久。长期打仗而又有利于国家的事是从来没有的。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会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远途押运粮草。这样,沿途百姓会贫困,地方物价要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力枯竭。民穷国穷,就急于加征赋役,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家家一贫如洗。而战争还在进行,战车损坏,战马疲病,武装、兵器的损失,车辆的损坏及辎重的减少,都将给前方将士带来不利。所以,高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解决部队的给养,这样可以减轻本国百姓的负担,减轻对国家财政的压力。要使士兵勇猛杀敌,应激发他们对敌人的仇恨,鼓励他们的斗志。要想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用适当的财货奖赏士兵,不要克扣他们的军饷。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兵,更换战车上的旗子,混合编入己方车队之中,对俘虏要宽大处理,不虐待,这就会感化敌人,动摇敌人军心。
总之,深知兵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主宰,是国家江山安危的柱石。孙子反对旷日持久的作战,主张速战速决。好战分子,人人讨厌,无论什么人,只要他好战,就要失败。秦始皇好战,开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统一了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不打仗了,但他还是实施苛政,强征暴掠,使老百姓叫苦连天。修筑万里长城虽是好事,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规模不亚于一场战争。而且旷日持久,一再加重人民负担,终于失去了民心。“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反映了民心的向背。因此,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危出发的决策,才是明智的决策。法国的拿破仑,极赋军事天才,非常能打仗。可是,他也好命不长,连年征战,处处树敌,不得人心。在用兵最忌的严冬季节仍对俄国发动战争,不顾民心向背和兵家大忌。结果,在滑铁卢被俄军打的一败涂地,最后,众叛亲离的拿破伦死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一心称霸,常以霸主自居,但他毕竟国力、才力有限。一天,他邀请齐、楚两个大国在宋国的鹿上(今安徽省太和县)开会,借此来威胁小国,抬高自己的地位,却受到冷落。次年,宋襄公又在盂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开会,炫耀自己。结果被出尔反尔的楚成王手下的武装侍从活捉;郑国君主郑文公不予理会,仍旧去楚国朝拜进贡,这使宋襄公怀恨在心。不久,宋襄公被释放回国,他决心报仇血恨,亲自领兵攻打郑国,想显示一下宋国的威风,挽回一点面子。郑是楚的属国,郑国被打,楚国岂能坐视不管。于是,楚国以救援郑国为名出兵进攻宋国。宋国的大臣们和公子目夷都表示反对攻打郑国,认为这样一来强大的楚国定会出兵干涉,使宋国失败得更惨。但,宋襄公不听,执意攻打郑国。果然,楚成王气势汹汹地以援助郑国为名,###宋国。
宋军和楚军对峙于泓水(涡河支流,经今河南省商丘、柘城间向东南),宋军早已布署完毕,楚军才开始渡河。刚渡一半,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乘其部队未全部渡过,应开始攻击。”宋襄公摇摇头,说:“不可。人家还在过河的时候就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