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交由汪康懋等人搞定,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内资本的组合上。种种迹象表明,在进入金杯的时候,资历浅薄、民间炒家出身的他与其说是收购者,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活跃于幕前的操盘手,而在他的身后隐藏着一个强大的政商关系群和错综复杂的资本网络。然而,心思缜密的他显然不甘于扮演这种“皮影人”式的江湖角色,而是要拥有自己的“王国”。
就在买下金杯股票的当月,华博财务公司、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沈阳金杯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组建了新的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998万美元。之所以是这个很奇怪的数字,是因为当时政策规定,3000万美元以上的合资项目要上报国务院审批。金杯占60%的股份,华博和华银分别占25%和15%的股份。1992年,华银把所有股份又转让给了华博。
6月,在马蔚华的指点下,仰融悄悄在素有“免税天堂”之称的太平洋小岛百慕大设立了一个项目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由华博100%控股。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40%的股份被全部注入这家专门用于上市的“壳公司”。8月,他以“股份只有40%,不符合在美独立上市条件”为理由,又安排了一次关键性的换股,将华晨对金杯客车的控股比例扩大到51%,成为该公司的控股方。与此同时,他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华博的资本改造,将其股权结构改为他占70%、另一自然人占30%,法定代表人仍是他。在数次洗牌后,收购资本的提供方、国有性质的海南华银日渐淡出。1993年,许文通离开海南华银,随即出现在“华晨系”的控股核心——香港华博财务公司,出任董事长。很显然,他通过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重组充分放大了自己在这个上市项目中的权益。他在资本运营上的卓越想象力和操作才能,在这个时候已经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1992年9月18日,SEC批准“华晨汽车”上市。10月9日,CBA正式挂牌纽约交易所。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纽约交易所挂牌的第一支股票。股价一日之内上升25%,是当日纽约交易所交易最活跃的股票,被列入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公司的“欧洲、大洋洲及远东指数”(简称EAFE,该指数主要供美国人投资海外企业参考)。三天后,*十四大召开。10月,以金杯客车为主要资产的华晨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在华尔街获得超额认购85倍,融资7200万美元。
1991年,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受着一次世纪阵痛。11月25日,中国硕果仅存的国产轿车——“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在此前的1987年,“红旗”牌轿车已经停产。德国大众在华投资却逐年增加,出产的桑塔纳年产6万辆,竟接近“上海”牌轿车在过去28年里的总产量,已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轿车品牌。
仰融:在“资本迷宫”里走失(4)
在资本市场鏖战多年的仰融很快意识到,无意中踏入的汽车行业也许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领域。
当初仰融和赵希友谈合资时,赵希友就明确告诉仰融:“你不懂汽车,我们懂。”仰融承认这一点,说:“这很简单,重组嘛,咱们合在一块儿,你拥抱我,我拥抱你,我投资包装搞金融,你发挥专长搞汽车,不就行了吗?”
“华晨汽车”在纽约挂牌后拿回的8000万美元(扣除800万中介费,实为7200万美元),全部被投入到“金杯客车”开发生产里。而且合资双方达成共识,不分红,把挣的钱再投入进去滚动发展。
华晨套利,是通过1992年7月沈阳金杯在上交所的整体上市。上市之后,华晨就把4600万股套现,套现的钱把1200万美元的账也平掉后,还大有富余。
就在美国上市后的1年,赵希友退休,沈阳市政府把国有股出售给了长春一汽。然而,两三年经营下来,长春一汽却起色不大。从1995年起,他以大股东的身份接管了金杯客车的管理权。
金杯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海狮”牌小客车。而在这个市场中,长春一汽的“解放”牌面包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小霸王”。仰融把全公司最优秀的研发人员全部调集起来,专门针对“小解放”开发出了一款低成本的海狮新车型。新海狮推出市场之后,因其造型新颖、价格低廉、营销手段灵活而深受中小城镇用户的欢迎。仅1年后,一汽的“小解放”就由盈利转入亏损,2年后被迫退出了竞争。本来就对汽车业不熟悉的他,在经营上毫无包袱和成见,打起仗来新招迭出。从1996年起,沈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