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主政“金杯”
沈阳金杯客车厂是一家组建不久的工厂。1987年,沈阳农机汽车工业局将局内的50多个小型的汽车修理和部件工厂拼凑在一起,由快到退休年龄的副局长赵希友出任厂长。赵希友虽已年近60岁,却是一个很活跃和有闯劲儿的实干家。金杯创建之初,人员涣散,设备老旧,资金缺乏,几乎一无是处。赵希友想到了发行股票的办法。根据当时的报道,金杯是东三省第一家被允许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赵希友的募资规模是1亿股,每股1元。为了融到资金,赵希友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跑到北京国家体改委的大院里贴布告卖股票,引得好奇的媒体记者对这个新闻大加报道。不过,赵希友摆摊一天,也只卖出了2.7万股。就这样,从1988年底开始发行股票,历时1年有余,赵希友还剩一半股票在手上。但其东北人的血性和率直至今不改,他回忆道:“和仰老板接触后,可以说我们俩一拍即合——不管你现在在汽车行业地位第几,将来谁能弄到钱谁就是大爷,就能很快发展上去。”
就是那个时候,仰融北上,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在了焦头烂额的赵希友面前。他开口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请你把剩下的股票都卖给我吧。”赵希友说:“能上市吗?”让赵希友匪夷所思的是,他说:“我要让金杯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有这个承诺作条件,1991年7月22日,注册地在百慕大群岛的“华晨控股”买下金杯4600万股记账式股票。4600万股股票放在二十个纸盒箱里,从沈阳空运到上海,存到七号楼的地库里,仰融还专门请来了武警看守。又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从中国金融学院、上海财大找了一些学生一张一张地在股票上填上人名,过户。于是,他成了金杯的大股东。
“海外上市的想法,是我1991年起就有的,忧国忧民,想给中国扩大一点国际影响。理论上行得通,但是怎么操作,却没有个案。但那个时候是人有多胆大,地有多大产。”仰融说。
仰融曾和赵希友探讨过,能不能把金杯整个拿出去,但是发现国营企业有很多“办社会”的东西,海外接受不了。于是此路被否定了,进而开始想能否切块精华出来。赵希友告诉仰融,金杯下面有个沈阳轿车厂,当时从丰田引进了海狮第四代,模具设备都定了货,但是缺钱,很多外汇付不了,赵对这个项目极为看好,提出要与华晨合资。
为了不突破3000万美元的省市审批权限额,这个项目成立的合资公司(即金杯客车)的注册资金定为2998万美元,其中,“华晨控股”作为外方将1200万美元现金从境外汇到沈阳,即占股本的40%,中方为金杯集团。这是1991年7月,金客外方股权海外上市和金杯集团国内上市同时进行。
赵希友认定,仰融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国内国际大形势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作出企业的一个发展策略。
仰融坚信1989年后困难的政治时局会渐渐好转。事实印证了仰融的判断。1992年初,署名“皇甫平”的文章从上海《解放日报》一出来,仰融立即飞赴美国,仰融迅即赴美。在纽约,美林证券分析师汪康懋正翘首等待着他。在汪康懋的牵线下,第一波士顿证券公司答应做沈阳金杯上市的承销商。
*南巡讲话发表后,仰融立即在纽约正式启动上市工程。他给中央最高层写了一个报告,说,“既然国内有了A股,那么还应该推荐一个公司到纽约股票交易所,表示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中国要国际化,以此说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继续走*改革开放路线不变。”这个题目果然被批准了,为此特意成立了一个对外保密的小组,因为课题太新,害怕做不成。有了上级的支持,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各部委一路绿灯。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仰融:在“资本迷宫”里走失(3)
尽管汪康懋对沈阳金杯的落后状况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当时的企业现状是,金杯几乎没有什么优质资产,其主要出产的海狮客车每年只能卖出2000辆,有99%的零部件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时值日元狂涨,工厂的回笼资金还不够买零部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向以规范严格而著称。可是,在汪康懋、仰融两人的运作下,沈阳金杯的上市文件竟通过了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审查,最终得以被批准上市,主要得益于美国资本市场开始对“中国概念”特别青睐。
在上市过程中,英语不太好的仰融其实只去了两次纽约,把美国方面的大部分事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