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页)
重任务,因而,不能自由放任,任其散漫,必须进行有计划的管理。
为了推行“新经济政策”,1942年11月,阎锡山在克难坡成立了“山西省经济管理局”,作为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总管理机构,自兼局长,赵承绶任主任委员,王尊光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负责实际工作。山西省经济管理局下设一室、五处、一社,即办公室、合作事业管理处、互助事业管理处、工商管理处、粮食调节处、铁业管理处、运输合作总社。该局的职权范围较广,除接管太原绥署第一室及第二战区经济建设委员会所属单位及厂矿外,还新增设了30多个厂社,基本上将辖区内所属经营生产单位全部置于其领导之下。在吉县、乡宁、大宁、隰县等10县成立县经济管理局,由阎的首脑部门派高级干部亲赴各县主持。
一、“克难”求存(6)
管理机构设全之后,阎锡山便大张旗鼓地开始实施。
首先,要求人人劳动,发展生产。要实现“自给自足”,首先须把发展生产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因此,阎锡山规定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抗战劳动4小时,生活劳动8小时)。“凡在劳动年龄以内能劳动而不劳动者严予惩罚,强制其劳动。”同组社员,集体劳动,互相保证,完成生产任务。
为促进生产劳动的开展,阎锡山发动其官兵和干部家属一律参加生产劳动。
此外,阎锡山还根据生产行业成立专业小组,如耕作小组、纺织小组等。通过专业化协作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尽管阎锡山实行经济合作,带有强迫劳动的成分,但是,客观上使有劳动能力者投入到生产劳动当中,无疑对生产是有利的。
其次,要求废除私商,化商为工。阎锡山认为物价波动,社会不安,全系私商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从中播弄所致。因此他说“稳定物价非取消私商不可”。后阎又提出“以互助合作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生产、交换和消费,取消私商,消除中间剥削,统一管理市场,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
在废除私商的过程中,阎锡山采取如下几个步骤:
(一)分行合组。按同一地方、同一物品、一个商号、一个价钱的原则,将各商号按业分行。人口较多、商业繁盛的县份,分为8行;人口较少、商业不繁的县份,分为4行。
(二)登记接收。将各县的私商全部进行登记,接收其货物。接收的具体办法为:按商品质量及销路情况,分为热销、冷滞、残品三类,进行定价。热销货按账面10成或9折计价。冷滞品根据程度,按5—8折计价。残品按残损程度计价,愿作价的,即时折价,一个月内付清货款;不愿折价的,采取代销办法,议价代销,何时销出,何时付款,抽收2%的代销费。仅此一项共接收价值5万余元的货物,并从*取万余元的利润。
(三)化商为工。私商的货物被接收后,其固定资产,包括用具和店址在内,也一律归公借用,然后再陆续归还;人员也归公选用,除一部留用被委以“商官”,从事合作社的业务工作外,大部编为各业生产小组,从事生产劳动。这样,就将在流通领域从事商品经营的私商人员,转移到生产领域,实现了化商为工。
通过上述措施,阎锡山将晋西23县(多不完整)6800余私商,强行废除。这样一来,使许多私商无以为生,甚至有的商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愤而自杀。
事实上,造成物价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归咎于私商。尽管阎锡山废除了私商,但是,晋西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好转。恰恰证明阎锡山废除私商的做法是有悖于经济法则的。
第三,要求合作供销,垄断市场。1943年春,阎锡山将各县经济管理局,一律改组为县合作供销社,统制商业,管理市场。
由于私商的废除,各县合作供销社自然而然地全面控制了市场。首先通过负责商品流通的便利条件,垄断了零售市场。并通过商品类别,分设棉布、百货、杂货、副食、文具等门市部,垄断了零售贸易。接着,与粮食调节处结合,控制了粮食市场。又与平价购销处结合,垄断了采购批发业务。此外,合作供销社还开食堂、旅店、澡堂、理发店、照相馆等,将服务性行业也包揽了。 。。
一、“克难”求存(7)
随着合作供销社业务的扩大,在县以下较大的村镇,设置合作供销分社,按村镇市场的供需情况,分设若干专业门市部,或一个综合门市部,控制乡村零售贸易,并管理乡村服务行业。
不仅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