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 页)
成功迈出了国际化合作的步伐。
很快,GEOX就给奥康下了一笔30万双皮鞋的订单,并且要求他们在两个月内交货。而按照奥康当时的生产量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该怎么办?这可是奥康和GEOX的第一次合作,如果不能按时交货,那么不仅仅是赔偿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会影响GEOX对奥康的信任,甚至会影响以后的合作。
一向崇尚“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奥康总裁王振滔并没有退缩,而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方面,王振滔采用了多种激励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多年没有进过车间的他重新走进了车间,对生产线的每一个流程都进行了仔细研究,以便找出哪些流程是可以简化的。
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原来他们一直奉行的“中仓协调流程”现在已经成为实现流水线作业的最大障碍,原来的流程是:裁断裁好后进入中仓,针车从中仓领出来完成后再进中仓,中仓出来再到成型……一个中仓卡住,整条线就卡住。
多这样一个中仓环节,不仅造成了人员的浪费,而且效率也变得低下。
于是王振滔立即撤除了中仓环节,让所有的流程变得简单起来。
仅仅20多天的时间,所有流水线的产量都翻了不止一倍,原来一条每天只能生产600多双鞋的生产线,现在可以做到1400双。
按照王振滔自己的话来说,“奥康用20天的时间,再造了一个奥康!”
就这样,30万双皮鞋的订单任务按时完成了。
我们来看看王振滔是如何通过结果思维来改善流程的。
(一)明确结果:2个月内必须完成30万双鞋子的生产任务。
(二)将目标分解:如果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每条生产线应该达到怎样的生产水平。
(三)进一步将目标细化:要达到这样的生产水平,每条生产线应该做怎样的改进。
(四)仔细研究每一个流程,找出哪些是可以删除、哪些是可以简化、哪些是可以合并的环节。
(五)针对这些环节,对流程进行改善和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最终保证任务的完成。
其实,不仅在生产中,所有的执行都可以通过结果思维来改善流程。
因为我经常要到外地讲课,所以秘书的工作十分重要,有时她需要事先和主办方做很多协调和沟通,以保证我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