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K。◇欢◇迎访◇问◇
第2节: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陈舜臣大历史写作的开山名著《甲午战争》出版
1894年那场发生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距今已有115年,但它带给国人的震撼却从未被削弱过。
一百多年前,战争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谭嗣同更是忧愤非常,挥笔写下:“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百多年后,冰心老人在写《甲午战争》时,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一百多年来,国人一直在反思这个奇耻大辱,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伤痕。重庆出版社近日出版陈舜臣的《甲午战争》,将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陈舜臣祖籍台湾,1924年出生于日本神户,曾在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外国语大学),学印度语,后凭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太平天国》、《风云儿郑成功》等作品成为日本历史小说大师。甲午战争不仅是陈舜臣写作中国近代史小说不可避开的话题,更关系他的命运。他曾说:“我是台湾人,由于战争我变为日本人,二十多岁时又恢复为中国人。我想再一次查清究竟如此玩弄自己命运的是什么,因为这是决定我命运的战争。”
陈舜臣的跨文化身份,他的学术教养和文化良知,使得他能够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审视甲午战争,这与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因此,《甲午战争》的主角不再局限于中日政治人物如袁世凯、李鸿章、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还有朝鲜的金玉均,作者想借此呈现出当时东亚动荡的细致面貌;在小说的叙述重点上,作者不落窠臼,没有过多描绘战争过程,而将大量笔墨花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国际情势分析、战争后面的外交策略和权益考量上,以强大的驾驭力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叙述出这场战争的深层导因。
陈舜臣认为清政府高层对日本国情缺乏了解,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清政府认为日本国内党派斗争激烈,不会有余力出兵朝鲜。作者认为,这种认识不足,或许应该说是历届驻日公使徐承祖、黎庶昌、李经方、汪凤藻等人及公使馆成员的责任。他从老一辈华侨那里听到过那个时代的事。据说,驻日公使馆的人们从来没有从华侨那里吸取宝贵经验。他们主要把报纸、公文等“情报”发回本国,就算是外交官工作。这类情报,绝不是有血有肉的活情报。生活在日本人中间的华侨却深知日本人的性格。表面看来似乎是舆论分裂,实际上,当国家利益明确要求一致时,日本人会一致团结起来。而且,他们的尚武气质是可怕的。但是,华侨们没有报警的门路。
陈舜臣写历史小说,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定自己亲自前往有关国度、地方做实地调查;一切有关资料和史料都一一过目,融会贯通。因此,他对历史真相的把握,远比一些历史学家要正确、有深度得多。韩国某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甲午战争》,许多韩国人这才明白那一段历史的真相。而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陈舜臣的《甲午战争》,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虹桥书吧。
第3节:陈舜臣为什么不热?
陈舜臣为什么不热?
北京晚报:沈沣
今年日本历史小说热,市场更喜欢日本作家的日本历史小说。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海音寺潮五郎的日本历史小说规模化被引进,其中标志性的作品是13卷本、550万字的《德川家康》。电脑游戏迷的亚文化原来也可以成为主流读物。
可是没有理由解释同辈分的陈舜臣为什么不热?一个旅居日本的华裔作家,他写的中国史在日本近50年影响不减。难道国内读者觉得,看一个日本作家写幕府将军的家务事,远比陈舜臣写鸦片战争在今日更有参考价值?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涌现的日本历史小说家,一个共同点是都同时写作中国历史题材,比如司马辽太郎的《汉风楚雨》、《项羽与刘邦》,海音寺潮五郎的《蒙古来了》、《孙子》,井上靖的《苍狼》、《敦煌》,再早年代还有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这些作品形成了日本历史小说家的传统——左手写日本、右手写中国,这个传统一直影响到当代的日本历史小说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