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页)
,在整个企业倒闭的过程中,无论哪个层面上的人都不可能幸免。
“削边式裁员”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逐级踢下效应”的形成。即一个位置较高的专业人员的失业,会导致逐级地向下顶替,当然这种顶替往往不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企业之间。这意味着一个上层的就业岗位的失去,可能会导致若干个岗位上人员的更替。换言之,在这样的失业中,由失业造成的工作的不稳定性要远远大于失业本身,由此形成的工作不稳定性的预期会由此而大大放大。形象地说,最终就业位置每减少一个,可能会有十个人经历短暂失业或工作变动,一百个人产生工作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的不安全感就会产生,甚至形成大范围扩散。与此相联系的就是社会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在中国,由于中产阶层家庭负债率普遍偏高,许多人都有大笔的“房贷”需要按月偿还,因此,工作不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个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就业,至少使失业问题不至于过分恶化。在中国政府不久前出台的系列性应对措施中,一个重要的考虑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一般地说,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口结构以及每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二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专家曾经根据各国人口构成的情况,以经济增长能保证劳动力就业增长的需要为依据,界定过各国经济衰退的临界点:中国8%,印度6%;其他发展中国家3%~5%,欧美等发达国家0%,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力数量在减少的日本,轻度负增长不算衰退。在国内,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普遍的共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要保障在8%以上,否则失业问题就会恶化。有一种说法,经济增长每下降1%,就将增加约千万失业人群。因此,保增长就成为应对失业问题的最重要措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