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公司被封,他们一个个都被叫回来,本以为要出大事儿了呢。哪知道昨天晚上公司就解封了,看冯总的样子,似乎一点事儿都没有。今天更是宣布发了这么多的奖金,他们是算了一下,最多的一个人差不多能拿九百多块,这相当于他们电机厂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了!
李世强去给那帮小子分钱,冯宇则把几张纸上面的记着的东西翻译成俄文,誊写到另外一张白纸上。
拿着这张白纸去最近的邮电所,给基里连科打国际长途,发国际传真。
“冯,你真的要设备和技术吗?这个不太好弄,就算弄到了,价格也不会很低。”基里连科这几天也打听了,虽然那几个生产农机具的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但生产线可没打算出售。
“基兄,我的好朋友,你会有办法的。钱的事儿好说,我保证不会让朋友吃亏!”
“那……好吧,我试试,一个星期内给你回信。”
第81章 扒苞米
国庆节前一天,学校组织所有学生去秋收,这是学校的传统,据说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谨记不能浪费粮食。
每个班级里墙上挂着的诗句,都有悯农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绅的名篇,不过喜欢历史的冯宇却知道,李绅写这两首诗,不过是为了博皇上的喜爱,借此升官。而升官之后,李绅却恢复本性,变得穷极享受,根本从来都不理会农民的疾苦。
虽然冯宇对李绅没什么太大的好感,但这两首诗,确实是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坐着学校借来的大客车,花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哈尔滨北面的一个农场,距离冯宇家所在的农场,也不过就剩一个小时不到的路程。
这块有一片玉米田,冯宇他们学校就是负责将玉米割倒,玉米棒剥出来,聚成一堆,等候拖拉机来收走。
现在龙江主要种植的作物是小麦,然后是黄豆,玉米很少,否则也不会让他们来这么远,这已经是学校能联系上的最近的一片玉米田了。
三个年级,总数五百多人,以班级为单位,学校给大家分配了各班级的分担区。
一个班级四十多人,就弄这么点玉米,这要是放在农场,五个人一天不到就能干完。在冯宇看来,同学们兴致还挺高的,似乎都当做了秋游一样。
不过也有的同学再抱怨,家里本来就是农场或者农村的,自家地都没干活呢,却被学校强制着扒玉米。
冯宇跟文东军等几个因为是农场出来的学生,对农活明显比那些城里的孩子更加熟练,老师也安排他们用镰刀将玉米割倒,剩余的同学在后面聚堆扒玉米。
文东军这个蛮牛,吭哧吭哧的速度飞快,不一会儿就遥遥领先。
“看看,哥们弄得多快,哪像你们几个,慢的跟蜗牛似的。”文东军将镰刀扛在肩膀上,一脸的得意。
冯宇摇摇头,这个白痴啊。
“东军,你没发现你是所有人中割玉米杆最快的一个?就连高三的学生都不如你快,你就不想想为什么?”
文东军挠挠头:“为啥?”
“因为地就这么多,你把玉米割完了,下午难道看着别的同学扒玉米?也就是说,你干的越快,干的就越多!你觉得老师会表扬你,还是同学们会佩服你?”
文东军傻眼了,原来不是别人干得慢,而是别人都在故意偷懒。他回头看了一下,那些坐在玉米杆上扒玉米的同学,也都是聊天多过于干活,整了半天,就他一个傻小子!
“喏,学学我们,干一会儿,站着休息一会儿,或者还可以坐在玉米杆上休息。你要是真的继续这么干下去,可就凸显出我们偷懒了,你觉得这样好吗?”冯宇耐心的教文东军偷懒的精髓,这小子平时的机灵劲儿都哪儿去了?
文东军二话没说,一屁股坐在玉米杆上,开始休息。可不一会儿,他就坐不住了,没事儿干,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干坐着太无聊了。
看到玉米杆,文东军想出来一个好主意。
冯宇看到两根还明显绿着的细玉米杆,他用镰刀砍断,削掉一块儿皮,留下中间带汁液的部分,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甜水。
南方有甘蔗,北方则有一种跟玉米、高粱一样的东西,叫做甜杆。手指头那么粗细,味道跟甘蔗差不多。而玉米杆如果长得慢,雨水足,晒到的阳光少,下面一块也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