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密州企改(第3/3 页)
就业。国企效益的提升,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少地方在推进改革时,仍然存在思想观念滞后、措施不配套等问题。有的地方对国企"只改户头、不改机制",改革流于形式;有的地方社保体系建设滞后,职工的后顾之忧未能真正解除。
为此,秦光推动简政放权,为民营企业松绑解困;他鼓励创新创业,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他完善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齐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密州市从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再到后来的鸢城市委常委、密州市委书记的六七个春秋冬夏,秦光亲历并见证了密州国企改革的波澜壮阔,为这场改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如今,这场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已经载入史册,成为整个华夏改革开放,国企改革的标准教材供后人研读。
秦光提出,要坚持"产权改革与社保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同时,要强化对改革的指导和服务,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密州国企改革进行的是轰轰烈烈,各种议论传遍全省,洪州市的楚孝文和张康安以及祥城的杨欣庵都从内部参考资料上看到了密州国企改革的全部过程。身处洪州市教育局局长的楚孝文并没有过多关注,因为所处岗位不同,况且,孝文正忙着申请筹备洪州大学的各项事宜;而洪州市计划委副主任张康安也只是把密州企业改革作为一份研究资料来研读而已;反而是自1990年5月就担任祥城县委副书记、祥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的杨欣庵蠢蠢欲动,准备在祥城县进行国企改革。因为祥城县国有企业的局面也和密州市的国有企业相差无几,可谓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杨欣庵一个三十多岁的县长,也想做出一番事业,推动祥城县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