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内容。
目前,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正处于多学科大渗透、大融合的快速成长期。未来区域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将从大融合向大分化方向纵深拓展,并将形成一系列子学科群(见图1。3)。
图1。3 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示意图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概况
一、西方区域经济学学科演进概况
尽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经济学科,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倡导的经济区位理论。西方区域经济学大体上萌芽于1826年到1940年代,正式形成于195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为第一次发展高潮,1990年代以来再度蓬勃发展,目前正迎来〃第二个春天〃。
1.西方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阶段(1826年…1940年代)
西方区域经济学脱胎于经济区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区位经济理论主要侧重于企业、产业和城市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至今仍然具有理论生命力的经典经济区位理论。诸如: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中倡导的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 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倡导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 1933)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提出的中心地理论;廖什(August Lòsch,1939)在《经济空间秩序》中提出的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类似的中心地理论。此外,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Palander; 1935)在《区位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市场区竞争区位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在《区位理论与制鞋、制革工业》(1937)、《经济活动的区位》(1948)中所提出的转运点区位理论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拓展丰富了工业区位理论。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由微观区位研究转向宏观区位选择、区域经济模型、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欧美学者提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诸如:胡佛和费雪(E·M·Hoover&J·Fisher; 1949)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诺思(D·C·Nourth)首倡,蒂博特(Tibout; 1956)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输出基地理论;佩鲁(Francois Perroux; 1950;1955)首倡,布代维尔(J·R·Boudeville; 1966)等学者进一步拓展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A·O·Hirschman; 1958)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及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缪尔达尔(G·Myrdal; 1957)首倡,卡尔多(N·Kaldor; 1970)、狄克逊和瑟尔沃尔(Dixon&Thirlwall; 1975)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威廉姆逊(J·G·Williamson; 1965)的倒〃U〃型理论;弗里德曼(J·Friedman; 1966;1973)的中心…外围模式;西伯特(H·Siebert; 1969)、理查森(H·W·Richardson; 1973)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等等。
这一时期西方区域经济学家还出版了一批以〃区域经济学〃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诸如:诺思(D·C·Nourth)的《区域经济学》(1968);理查森(H·W·Richardson)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区域和城市经济学》(1978)和《区域经济学》(1979);胡佛(E·M·Hoover)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1,1975,1984)等。此外,西伯特(H·Siebert)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1969)、理查森(H·W·Richardson)的《区域增长理论》(1973)等专著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3.西方区域经济学的拓展阶段(1990年代以来至今)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区位理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政策等论域,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都有纵深扩展,注重实证研究和计量分析成为一种趋势。
在区位理论领域,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多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