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元鼎二年,丝绸之路的开通(第2/3 页)
一座府邸,允许儿臣在封王之前出宫居住。这样一来,儿臣便可以招揽更多的人才,为将来建立国家做好充分的准备。日后若是需要回京觐见或者安排子嗣进入国子监读书,也可以在此处居住。此外,还需要派遣几名使者常驻在府邸之上,负责向上传达封国的事务,向下传达陛下的旨意。”
“小小年纪却想得如此周全详细,汝心中可有理想的宅邸所在之地?”皇帝饶有兴趣地看着眼前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子问道。
“儿臣认为,长安城如今已然过于拥挤不堪,且四处都是已经有主人的地方,若要赐予诸王宅邸,不如另外寻觅一处合适之地,建立一座全新的城池更为妥当。如此一来,诸王都能在此城拥有各自的府邸,再派遣南军重兵把守,对进出人员进行严密检查,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得随意出城或进城。同时,在城内设立市场,由少府负责供应各种生活所需物品,并开设太学的分馆,让所有年满六岁以上的诸王世子们都进入其中读书学习。除非老王薨逝,否则这些世子只有到了及冠之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国家。”少年皇子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汝欲以诸王太子为质乎?”汉武帝目光炯炯地盯着眼前的年轻人,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
刘胥毫不退缩地迎上皇帝的目光,朗声道:“陛下,微臣并非要以诸王太子为质。只是觉得如今封国于外者,可比之如周。周天子如同汉天子,而诸侯王则如周之诸侯。况且日后恐怕不止会有封王于国外之事,那些功高震主、赏无可赏之人,若能封国于外,对于我大汉而言,便可减少许多纷争。儿臣以为,现今的列侯制度可以改为周时的公侯伯子男制度,如此一来,公侯们便可得到封国作为酬劳。而所封之土,要么是新征服的蛮夷之地,要么是尚未攻下的土地,这样正好可以让他们带领自己的心腹势力前往开拓。”
汉武帝微微颔首,表示对刘胥观点的认可。他沉思片刻后道:“汝将这几件事写成奏疏呈上,朕需要与大臣们共同商议。倘若此事能够成行,朕应允你可调遣建章营中的百人作为你的亲卫。”
刘胥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退下。待他离开后,汉武帝转头对身旁的侍中道:“此子类我,有胆有识。”接着,他下令让人通知丞相、大将军等重臣明日入宫议事,共商国家大事。
刘胥一路小跑着向天禄阁而去,此刻的课程尚未结束,韩师正在讲解田律。原来啊,他是因为有事来找韩师才临时和别人换了课的呢!待到刘胥向韩师说明来意之后,韩师便让两位皇兄先自行学习一下,然后带着刘胥来到了老师们休息的房间,并开始教他如何书写奏疏。
在汉武帝的桌子上摆放着两篇文章——《请建诸王城章》以及《列侯、关内侯改制章》。仅仅只是看一眼这两篇文章的风格就能知道它们出自韩子渊之手,其文字严谨且条理分明。汉武帝在仔细阅读过后将它们传阅给诸位大臣,经过众人一番商议觉得并无不妥之处,可以与《推恩令》等一同施行。如此一来,既能够收回各诸侯王手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又可以避免朝廷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开发新得到的土地。而且对于他们这些诸侯王来说,等到没有可分封的土地时,也不必担心会受到皇帝的猜忌。毕竟,离开京城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当个逍遥自在的土皇帝岂不是更好?至于未来是否会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混乱,那至少也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更何况大汉占据着最肥沃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如果连诸侯都无法压制住,那么恐怕也该是更换皇帝的时候了吧。
岁末年初之际,正值正旦之时,诸侯王们按照惯例前来觐见。这些王爷们早已得知此次觐见的目的,各自心怀鬼胎。在宗正府内,汉武帝端坐在上首,诸位王爷则依序列坐在下方。
汉武帝开门见山地道:“今日,朕并非以天子之身在此,而是作为刘氏家族的族长与大家相聚。想必各位都已知晓《推恩令》一事,不少人对此心存抵触,尤其是那些家中子嗣众多之人。因此,朕特准你们可以在境外分封国土,建立自己的藩国。大汉新征服的土地,任由你们挑选,至于藩国的规模和治理方式,由各位自行决定。留在国内的,则必须严格执行《推恩令》。此外,每年只需向朝廷进贡一次,每五年入朝觐见一次,以及新王的册封等事宜,朝廷将不再过多干涉。剩下的时间,就留给诸位叔伯子侄们自行商议吧。三月之内,务必将你们的决定上表呈交给朝廷。若逾期未交,朕便视为你们愿意留在国内。”言罢,汉武帝起身离去,留下一众王爷和王太子们在殿内窃窃私语。
此时,殿内气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