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是切中时弊,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啊!
中国农民生活如此之苦,社会地位如此之低,而农民的数量却仍占大多数。解决不好的话,迟早会出大问题的!
你认为发达国家的人请不起保姆是弊端吗?他们是尊重劳动人民!!!
难道有些人天生就该拿5元一个小时做着又脏又累的活吗?中国的劳动力太廉价了,广大劳动人民太可怜了,一点保障都没有。
建立大国心态,我们从哪里开始
先给你做一道脑筋急转弯。请听题:
下面这首英文歌的歌名是什么?March of the Volunteers Arise, ye who do not want to be slaves
恭喜你!答错了。正确答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到底是谁在忽悠谁?
相信这是大多数读者第一次接触中国国歌的英文版,至少我是第一次,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上网找的。
然而,对于某地(当然是中国境内)的某“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英文版的国歌他们都能倒背如流,因为他们每天的升旗仪式都是唱英文版国歌。
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朋友说,这事是千真万确,不过我依然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但是我不得不相信的另一件事是,某“国际”学校,每个孩子在进校时被要求用“Good morning”而不是“早上好”和门口站岗的孩子打招呼、用“Good mornig! Teacher”和老师打招呼。
这所学校一进门有一个巨大的标语牌,上面有四条英语口号,但是每一条都有惨不忍睹的语法错误,而那样的语法错误学了三年英语人就很难再犯了。我问一位老师,你们这里有英语老师吗?“有,有,有。”她一连说了三个有,“我们这里的英语老师是最好的,否则怎么叫国际学校?”“那,这个标语牌上的英语是哪位老师翻译的?”“有什么问题吗?”她看了一眼,“我们是从网上摘下来的。”
至此,我已经完全明白了“Good morning”的良苦用心:让送孩子的家长每天都能够感受到“国际”学校的良好的“国际”语言的气氛。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显然是个经济因素——在中国,会说英语的人要比不会说英语的人挣得多。而这当然不是什么秘密。
问题是,我们真的到了为了钱可以什么都不顾的地步吗?
如果我有权力,我会立即把这个地区的教育局的党委书记撤掉。
或者,我更有权的话,干脆将英语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官方语言。
是撤党委书记的职,还是将英语确定为官方语言,这样的困局背后是是否抛弃 传统文化 、抛弃多少以及怎样抛弃这样的根本性问题。
偏偏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上,我们还没有答案,甚至还没有人去思考。
正因为还没有答案,各种不可思议的事就层出不穷:中国的科研人员评职称要考英语,而在实际的研究中许多科研人员完全可以不用英语。中国要建一流大学,主要工作却是将几个小学校合并在一起变成大学校。中国挑选诺贝尔奖得主候选人的神童,选择的标准却是应试教育的高考。我们一再强调爱国主义,却从小就让我们孩子接受“英语是高人一等的语言”的观念。
自卑与自傲,一枚硬币的两面
与当年口袋里装着几十美元上飞机的前辈不同,今天的中国留学生自信得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一位副主席最近刚接完新生。他介绍说,“一些新生即使来到纽约,也会不觉得怎么样,甚至觉得这里脏乱差。”
这些新生们显然忽视了一点,他们自己祖国的政治家们往往要把能否访问、能否成功访问这个“脏乱差”的国家当作外交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在这里也顺带和那些新生们打个赌,不出三个月,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出国前居住的那个中国城市与纽约相比到底差多远。
自傲是这枚硬币的一面,另一面上也写着两个字——自卑。
西方人只要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会很快地发现中国人的自卑。2005年的夏天,一所美国普通大学的十几位大学生到中国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回国之后,每人被要求写一篇访问感受。我碰巧看了这些学生的报告,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报告中写了这样一句,“他们(指访问过程中接触到的中国人)似乎对我们的到来感到荣幸(They appeared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