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知道,这样的两个轮子将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我们可曾真正地理解和尊重过这个村子?工业化增加了GDP,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了破坏;城市化看上去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但却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把人推向了一种无〃根〃的境地。近年来流行一种生态学上的〃精神分裂症〃,即是最好的诠释。也就是说,我们一手在破坏自然,一手在寻找或建设自然,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像在同一个空间,电风扇和散热器同时在忙忙碌碌,不知这世界究竟是冷了还是热了?最自以为是的,是一种名叫〃科技〃的东西。它看上去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它的无所不在与无所不能,并没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在有些时候反而是更加地脆弱了。它让我们快了起来,当我们想要慢下来的时候,才发觉已经很难很难。我们亲手给自己制造了太多的麻烦。在这些麻烦面前,我们同时表现出了坚强和脆弱的双重品质,坚强到无所不能承受,脆弱得对什么也无能为力。比如,在2004年岁末的印度洋海啸灾难中,大自然仅仅是伸了一个懒腰,一个文明时代的〃天堂〃就成为废墟,30万人的生命在瞬间被卷走……
在古人那里,信息的传输渠道有着很大的局限,从一个地方快马加鞭传递到另一地时,新闻不但早已成了旧闻,而且常常是严重地〃变形〃,与事实真相谬之千里。就是在这样一个闭塞、迟滞的环境里,一些朴素的经验和信仰,通过伦理或宗教的方式,在人们的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中留存下来。他们信着,一年又一年地信着,一辈又一辈地信着。比如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被当作了〃吉〃或〃凶〃的征兆。翻开《资治通鉴》,会看到大量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记载。古人认为那是天象,是与大地上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在赵执信故居,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今年的5月1日,故居院落的池中出现了一个清晰的〃福〃字。大凡识字之人,都可以辨认得出这个字。当地的新闻媒体赶到现场,拍摄下了这一奇怪的现象。我亲见了当时拍摄下来的照片,很是有些震惊。这一现象也许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但我相信它是应该有着一些人所不懂的深意的。人,应该为这种未知而心存敬畏。
这样的一份敬畏,正在越来越被我们忽略和舍弃。我们在忽略和舍弃这份敬畏的时候,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感受。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小小的地球,山脉是她的筋骨,湿地是她的肾脏,河流是她的血脉,森林是她的肺……生活在大地之上,行走在山水之间,我们可曾倾听和理解过它们的语言?
据说晋文公重耳为逃避朝廷迫害,曾经落难荒野。他实在是饥饿难忍了,就向乡下人讨吃的。乡下人说我没有粮食,只有这块土地,说着就把一块黄土放在器皿中递给重耳。重耳以为这是在羞辱他,于是变得异常愤怒。他的大臣赵衰却在一边说,有了土,你就有了社稷,就有了国家,就有了王位和权力。重耳听后恍然大浯,他跪下身来,把那块土捧在了手里。
当重耳手捧黄土跪在地上,一定是深怀了敬畏的。当下现实生活中,这份敬畏已被征服自然的快感所取代。山被铲平,树被砍伐,农田被征用……并不是所有的过错都可以弥补。以所谓征服自然的方式彰显人的抱负和力量,结果是亲手将自己一步步逼向无助的境地。当价值建立在一种浑然不觉、或者自以为是的错误基础之上,对这个价值自身的存在,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反思生态问题,这是一道不可绕行的〃坎〃。人们常常以为是工业养活了我们,却忘记了是什么在养活着工业。追根究底,答案会回到土地身上。是她,沉默的土地,忍辱负重的土地,容纳一切也承受一切的土地。我们可曾感受到她无言的愤怒和难以自抑的颤抖?因为生态环境的毁坏,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代价〃不是息事宁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在于,谁在承受这个〃代价〃?……这不公平!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理应为公共所有。然而,从破坏生态中攫取的利益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生态破坏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要由所有人来共同承担,而且是永远地。未经许可,它已经发生了。这是一场骗局,是被忽略了的最大投机。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态度,常常是迅速将其上升到普遍性层面。这既是人的聪明之处,亦是粗陋之处。所谓普遍性,常常是会〃打包〃很多东西的。换言之,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掩饰和遮蔽的本能,会煞有介事或若无其事地带你脱离〃现场〃,变得虚空、自足起来。在现实情境中,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回避具体问题的策略。尤其是那些所谓精英知识分子,已经习惯于将问题与现实割裂开来,从具体问题到普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