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惊现古生物化石群(第1/2 页)
黄河奇石是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玩味、陈列和价值的黄河卵石。
质硬、色美、形纹俱佳,独树一帜,令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
黄河奇石具有天然性、稀有性、科学性、可柔性、区域性、商品性等特点。
根椐黄河奇石的产出背景、形态特征及成岩构造的不同,大体上分为画面石、象形石、景观石、彩色石、抽象石、黄河化石和文字石等几种。
卫东宝此时手中拿的这块奇石,应该就算作画面石了,而且是三种颜色相结合,也可以称作彩色石。
据说多年前,有个老汉儿,花一千六买了一块石头,后来却涨到了一个亿。
就是因为老汉儿的石头上,有一副天然的画作,那副画就犹如子宫中刚发育成型的胎儿。
老汉儿的石头就是那块传说中的黄河奇石——人之初。
众所周知,华国的四大奇石分别是:《东坡肉形石》、《岁月》、《中华神鹰》和《小鸡出壳》。
而除了这四大奇石之外,曝光度最高的当属这块被命名为《人之初》的黄河奇石了。
当然,人之初上的胎儿也只是相似,但卫东宝手中的这块石头却不同,上边的画面就犹如印象画派画家画出的油画一般。
要不是因为画面是在石头上,几乎都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他的这块石头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人之初。
卫东宝心想:八成是这样。
这数字藏宝图还真是厉害,一次比一次的宝贝牛。
然后,卫东宝将石头收入背包中,继续查看古墓内的情况。
棺材的周围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而且许多石头上边,还都有一些类似小贝壳的东西嵌在上边。
当他看到有些石头上,有那种犹如小甲虫一类的东西融在一起时,他震惊了。
难道这些石头全都是化石?
因为那种三叶虫化石较为常见,他几乎一眼就认出来了。
就算三叶虫化石,以及一些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的价值不高,但这么多摆在这里,加在一起价值依然不菲。
当然一些稀有的三叶虫品类,在一些黑市上照样能够拍出天价。
当他拿起手电,照到棺材身后的洞壁时,他更加震惊了。
整个洞壁上几乎全都是各类螺贝化石。
像这种地方,对于一些小偷小摸来说,那就是一夜暴富的契机。
而对于那些研究地质年代的专家来说,绝对是无价之宝。
在太行山中,古生物化石比较常见,不算太过稀奇,但这种大面积的化石岩壁,还是非常稀有的。
这种东西要是放出去,绝对会吸引众多的地质专家,以及古生物研究专家。
之所以会有此类的化石岩壁出现,是因为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早在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的影响,区内古老的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
自距今18亿年的吕梁运动以后,区内地壳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并由此导致了海水的进退往复,分别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和二叠系地层。
其中奥陶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成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经过他的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显系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