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时候起来,因此,在出现在金銮殿的时候,安乐帝的神情是有些恹恹的。
好在她高高的坐在凤座上,倒也不担心被人看出什么。
听着下面例行的报告,她所要做的,不过是不时的点点头,说一声:“知道了。”
反正大雁设有枢密院和中书省,外事内事都有这两个机构分析处理,真要出了大事,这两个部门自然会向她报告,她昨天没听到任何消息,今天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事出现。
皇帝和主要大臣先通了意见,这其实,是很多朝代的做法。
皇帝要做什么,要先找主管此事的大臣说一下,把一些主要问题商量好了,大臣在朝会上提出,其他人再附和一下,皇帝点头,这是皆大欢喜的。
臣子有什么主张,也会先上奏章,关系和皇帝近的,会进宫觐见,先取得了皇帝的同意,再拿到朝会中议论。
这样一来,即使中间有波折,也往往能够通过,若是双方都贸然在朝会中提出,很可能就闹个不欢而散。
那种皇帝一言九鼎,说了什么下面臣子不敢反对的事,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也就是元朝和清朝了。
这两个时代,臣子不是臣,而是奴才、是走狗。
至于宋明两代。皇帝的圣旨上若没有中书省枢密院或内阁的大印,甚至能被称为伪诏,下面有的臣子更是以能对抗这样的圣旨而作为荣幸光荣,就算日后被撤职了,也可因此事而获得尊敬。
安乐帝在上面装模作样,只觉得乏累。
这两年,她已不比年轻时那样了,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在一些事情上也是多有收敛,奈何却明显的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朕才四十二岁,只有两个皇子,若是就如此去了……”
“臣,监察御史朱怀,弹劾京兆伊甘印曦!”
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从几乎要到门外的位置传了出来。
“臣弹劾甘印曦,弹劾她纵女行凶,强抢良夫,私押禁军,目无国法!”
随着这一句,一个有些干瘦的身影离开了队伍,站了出来。正魂不守舍的安乐帝顿时愣了,而几乎就在同时,沉闷的钟声传来,全大殿的人都惊了。
这声音,她们并不熟悉,但都知道那是什么。
叩阍!
有人叩阍了!
叩阍,是百姓在受到冤屈后的一条路,当敲响那个钟后,可以直到天听,但代价也是巨大的。
有功名的,恐怕就此失去了前程,白身的,当下就要被收监。
是的,你可以让皇帝知道你的冤屈,但如果皇帝不在意,如果你所要告的人布局严密或权势滔天,那这条直达天听的路就有可能是全家的死路。
在钟声响起的时候,高太尉的脸色也是一变。
作者有话要说:本想着能早一些的,没想到还是拖到了现在,叹气,那些官职查的头晕……囧
那啥,谢谢大家的支持,这个文,俺本来是几乎所有留言都回的,现在却没有回,因为俺不知道咋回了……
有支持甘草的有支持甘露的有支持某林的有号召强势男主的有事一对一的有要NP的……当然,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俺现在也没有把CP完全固定下来= =虽然没有回,但每个留言都看了,谢谢!
最后,三千字正常更新,米加米减~~~
震荡 (下)
第二十四章 震荡 (下)
“话说某朝某代,某个太平盛世,天子圣明,百官齐心,边疆安稳,那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也是太平日久,就偏偏有人起了邪心……”
说书的在前面口沫横飞,先大大的夸赞了一下盛世,在接着说出了一粒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
这老鼠屎本来也没什么,偏偏生了一个恶霸的女儿。那女儿欺侮了人家的夫君不说,妻主找上门,还将人抓了,关进大牢,施展百般酷刑,只剩下一个幼弟,无依无靠,凄惶可怜,后来不知受了哪个好心人的指点,这才知道到中书省哭诉。
但那中书省是什么地方?
那是朝中要员办公的地方,那小男孩还没走近就被轰开了,可怜一个本来也是有小厮伺候的良家少爷,却如乞儿似的流落街头。
也是盛世多善心,终有一位好心人义愤之下叩阍撞钟,上奏天听!
恶霸欺负良民的故事从不少见,也多在说书里出现,但难得是这个故事编的比过去的更具有细节,那说书的也说的活灵活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