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久遂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二十里处的对泽,为一片面铲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史载该地明清时尚存有猗顿宅和猗顿墓)。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在经营畜牧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大盐商。
据说,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
《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淮南子?汜论训》也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说明猗顿对珠宝也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以致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沦。由此可以推测,猗顿在经营池盐的同时,可能还兼以贩卖珠宝,并且是珠宝业的大鉴定家。
猗顿通过多方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成为了继陶朱公之后的又一个商业明星。《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说明猗顿之富已可与王候并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实现秦国质变的关键步骤——灭蜀(1)
完成变法之后,秦国虽然在制度建设上、组织结构上,具备了列国抗衡、争霸的能力,但是秦国的人口、物资两大资源尚无法支持其完成这番伟业。
重新审视战国七雄的历史阶段,你会发现秦国在完成扫荡六国之前,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大战略,那就是挺进大西南,灭蜀。
当今的四川,当时分为巴、蜀两国。蜀国的国都大约在成都区域,为“戎狄之长”。巴国的国都巴,大约在现在的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
公元前316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国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
此时,张仪(就是那位口才超好的纵横说客)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
而秦国重臣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司马错将军同时指出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在攻韩和伐蜀的两种意见重,秦王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
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把这些一开始的被援助对象给彻底援助了)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在战国时期,秦地本来已经被看作荒蛮之地,巴蜀更是蛮夷之地,四川盆地对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几乎无人认识。如何抵抗、平定“山东六国”一直是秦王朝的既定方针和国防大计,而司马错这个同志很牛啊,在一片纷乱的形势中,在主流市场份额难以获得突破之时,看到了非主流市场的机遇,并准确看到了从巴蜀水道灭楚的新思路,了得啊。从最后的实际情况看,不但秦国采用了“司马错战略”,以后三国时代中晋国灭蜀、吴,也是采用的“司马错战略”。
在灭蜀之后,秦国的土地面积、人口总量、经济实力在战国七雄排行榜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为秦国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契机。也正是在拥有了稳定的蜀国大后方后,秦国才能源源不断的有粮食、有士兵、有资本,向其他六国发动一轮又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