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1/3 页)
。
五万多军队朱厚照一共成立了三只工程军队,第一队共一万余人,由榆林总兵蒲擅统领主要负责榆林城墙四周的恢复建设和城内的居民工程建设,并且这在以后也会成为一只较长时间存在的工程兵部队,因为榆林在未来的几年里离不开他们。作为天下九边之一的榆林还远远的达不到规模。
1368年,元惠宗妥欢贴睦尔退至上都。史称“北元”,由于明军的不断打击及蒙古各地贵族离心离德,1402年北元灭亡。虽然元朝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权已不复存在,但各部落依然保存有一定实力,不时南下骚扰明朝边境。因此大明沿长城设置军事防线,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从最东面的辽东镇至最西面的甘肃镇,共有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
这九个重镇统称九边镇,即:辽东镇(治广宁,在现在辽宁北镇)、蓟州镇(治三屯营,在现在河北迁西县西北)、宣府镇(治宣府,在现在河北宣化)、大同镇(治所在现在山西大同)、山西镇(治所在现在山西宁武)、延绥镇(治所在现在陕西榆林)、宁夏镇(治所在现在银川)、固原镇(治所在现在宁夏固原)、甘肃镇(治所在现在甘肃张掖)。
延延绥镇在现在也就榆林镇,但是在以前可不是这么叫的。以前的延绥镇就叫做延绥,和榆林没有太大关系,硬要说有关系的话它们都属于大明的领土。只不过呢后来朝廷觉得榆林的位置似乎比延绥更好一点,于是就开始建设榆林了。最初只是设立了一个榆林卫,才一个卫所。后来随着榆林的地位的上升才把延绥的治所给移到了榆林,延绥也慢慢的划归到了榆林当然两者相差距离也不近,在加上后来也就是孝宗十八年朝廷正式在陕西设立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榆林才正式确定了其天下九关的地位。
但是虽然地位确认了,榆林的城防实在是不尽人意。榆林在初次建城的时候才不过相距百距,现在已经经过大规模扩建的榆林也不是太大。明朝中后期闻名于世的榆林是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之后的榆林,俗称“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林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榆林”。并且在正德之后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榆林的扩建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每一次的规模不大,但胜在持续的时间够长。
现在的榆林也就是刚刚完成了第二次扩建,其规模等远无法和后世相比。所以统领第一队的工程部队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扩建榆林。他们的任务就是完成第三次扩建:扩筑南关外城,并将其推至榆林河沿附近。
第二队的工程兵达到了两万人,由镇抚台总兵乔贵统领,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扩建镇抚台和其周围的长乐堡、建安堡、双山堡、镇羌所等各大卫所和军事城堡。而第三队而由神木的抚台统领,主要用于恢复受到毁坏较轻的神木、保德、河曲等城。
这三个工程部队也都要听命于杨一清这个三边总制。在战争结束之后杨一清的副帅身份也就没了,他也再一次恢复了自己的三边总制的身份。直接让军队参与建设的确是有其优越性,军队便于管理,善于服从命令,并且效率也很高。在榆林等地在进行战后重建的工作的时候,宁夏、山西、和河北几个地方的战后重建工作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了。这几个地方战争结束的早受到的破坏也轻,在朱厚照全力对付巴图蒙克的时候这几个地方已经在各自的地方长官的指挥下开始了重建工作。等到朱厚照班师回来的时候他们也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也大大的减少了朱厚照的工作量。
在对房屋和城墙建设的同时,榆林等地的农作物补种也没有落下。由于现在已经是二月份了,很多作物已经过了最好的播种年龄了,为了最大程度上挽救损失,朱厚照找了大量的拥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民再配合以州府的力量,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农业补种工作。
商业也没有被朱厚照拉下,战争之中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商业活动大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实行全面军事接管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停止了,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如果再不恢复这些商业活动那么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了。经商最重要的是有利可图,而榆林战后各种生活用品的短缺自然是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寻求商机,不过榆林战后混乱的治安环境和重重关卡大大的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