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有自己明确的技术定义:占主导地位的是核武器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但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说,刀耕火种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冷战有它自己明确的计算方法:核武器的投掷量。最后,冷战也让人明显地担忧:核毁灭。如果将所有这些因素通盘考虑,冷战实际上对世界的每个国家的国内政治和国外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冷战体系不会影响世界上每件事,但的确影响了许多事。
今天的全球化体系类似一个国际化体系,与此相比,冷战体系具有独特及最明显的特征——分裂。世界四分五裂,各阵营的成员都是临时挑选的,你所面临的威胁或挑战都取决于你被分割在什么阵营。简而言之,冷战体系用一个词就可体现——柏林墙。对那个世界描述的最恰当的是杰克·尼科尔森在电影《几个好人》中扮演的角色,尼科尔森在里面担任美国驻古巴关塔那摩军事基地的海军陆战队上校。影片中有个激烈场面,汤姆·克鲁斯强迫尼科尔森解释他手下一位相当虚弱的士兵圣地亚哥是怎样被海军陆战队同伴殴打致死的。“你想得到真相?”尼科尔森咆哮着,“你想得到真相?”“我当然想知道”,克鲁斯回答。“你处理不了这个情况,”尼科尔森说,“孩子,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墙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带枪的男人保卫。谁来担当这个角色?你?你是温伯格吗?我履行的责任比你了解的要多得多。你为圣地亚哥哭泣并诅咒海军陆战队。你有那辆凌志车,但你的凌志车并不了解我知道什么——圣地亚哥的死,而这个悲剧很可能救了别人,我的存在对你来说是怪诞的和不协调的。你不能得到真相是因为一旦你扎进去,在任何场合就不能谈论,你要我呆在那面墙后面,你需要我呆在那面墙后面。”
全球化体系也并非什么都雷同,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一体化。这个世界处处盘根错节,时至今日,不管是公司还是国家,你所面临的威胁或挑战都取决于你与什么相连。全球化体系也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词:万维网。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已经从一个建墙把大家分割开来的体系,转入一个建立万维网将大家更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体系。在冷战时期,我们通过“热线”连接在一起,它是我们都被分裂的象征,但至少有两个国家在负责——美国和苏联。在全球化体系中,我们通过因特网相会,因特网是我们都连接在一起的象征,但没人负责。
这就导致全球化体系与冷战体系出现了许多异同点。全球化体系与冷战体系不同,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充满生机的过程:全球化导致出现一个不可抗拒的市场一体化,使单一民族国家看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新技术——这一趋势使独立的或联合的单一民族国家,比以前更远、更快、更深、更廉价地与世界潮流混为一体成为可能,这一趋势也让残酷无情的现实及新体系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产生出了巨大的反冲力。
全球化后面的动力原理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你越让市场规则发挥作用,你的市场越向自由贸易与竞争开放,你的经济就越有效越繁荣。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自由市场资本向世界所有国家扩展。因此,全球化实际上也有它自己的一套经济规则——就是对你的经济全方位开放、放松管制、私有化,以便开展竞争吸引外资。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75年,在冷战处于高潮之时,世界上只有8%的国家有自由免税区,外国投资总额还不到230亿美元。到1997年,有自由免税区的国家上升到28%,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6440亿美元。
第一章 新体系(4)
与冷战体系不同,全球化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化,其趋势就是走向同一化。在以前时代,此类同一文化只发生在地区范围内,如在希腊统治时期的近东和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化以及在土耳其统治时期的中亚、北非、欧洲和中东的土耳其化,还有前苏联统治时期的东欧、中欧和部分欧亚地区的俄罗斯化。就文化领域来说,全球化是大规模的美国式文化的扩展,虽说还不彻底——从“巨无霸”到“小麦当劳”再 到“米老鼠”。
全球化有其自己独特的技术:计算机化、小型化、数字化、卫星通讯、光导和因特网。这些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经济一体化。一旦某个国家参与到全球化体系中,国家的精英们就将发展前景与该体系结合在一起,经常将他们自己摆在全球范围内思索。1998年夏天我到约旦,在首都安曼国际大陆旅馆与我的朋友拉米·科雷——一位在约旦颇有名气的专栏作家一起喝咖啡。坐下后我就向他打听有什么新闻,他对我说的第一件事是:“美国CNN的全球天气预报已经将约旦加进去了。”科雷说的意思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