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后的著作,而有些学者则热烈争论说此书为亚里士多德的真作,是三部伦理学著作中最早的一部。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与《优台谟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中,还存在进一步的问题。在手稿相传过程中,有三卷相同内容在两书里分别出现:它们作为《尼各马科伦理学》里的五、六、七卷出现一次,作为《优台谟伦理学》里的4、5、六卷出现一次。在没有确定这三卷的原本归宿之前,要想解决上列两书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错误之举。从哲学和风格学的角度可以表明,这三卷与《优台谟伦理学》更为接近,而与《尼各马科伦理学》较为疏远。一旦把这三卷归于《优台谟伦理学》,那么,将此书视为不成熟的低等作品的看法就站不住脚了:譬如,耶格尔的论证因此就无从谈起了,他认为《优台谟伦理学》更接近于柏拉图的作品,因此稍早于《尼各马科伦理学》。另外,内在的历史典故暗示,归属尚有争议的这三卷与现存版《优台谟伦理学》,均属于吕克昂时期的著作。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论作(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9:14 本章字数:1063
有些问题涉及《尼各马科伦理学》本身的思想连贯性。在20世纪初,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托马斯·凯斯(ThomasCase),在一篇刊登在《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的著名文章里指出:“《尼各马科伦理学》有可能是单行论述的汇集,是在此基础上组成的一部还算系统的论著。”这是非常可能的。简单的编年史方法解决不了《尼各马科伦理学》与《优台谟伦理学》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有些组成《尼各马科伦理学》的论述,可能写在《优台谟伦理学》之前,而有些则可能写在《优台谟伦理学》之后,但《优台谟伦理学》这部著作本身,则是一个更为系统的整体。风格差异不仅将《尼各马科伦理学》与《优台谟伦理学》分别开来,而且将其与亚里士多德的几乎所有其他著作分别开来;这些风格差异可借用古代的传统说法予以解释,即:《尼各马科伦理学》是由尼各马科编辑,《优台谟伦理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其他一些著作是由优台谟编辑。就《大伦理学》而言,此作一方面紧密追随《优台谟伦理学》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包含一些对《优台谟伦理学》学说的误解成分。假如这本书是由一位在吕克昂听课的学生的笔记组成,而他所听的内容恰是亚里士多德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在阐述与《优台谟伦理学》相似的思想,那么,上列问题就容易解释了。
这三部论著的内容基本上是非常近似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所涉及的论题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大同小异,夸张的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就是删除理念论后的柏拉图的道德哲学。亚里士多德指出,善的理念不可能是伦理学所探讨的至善,因为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关乎人类能力所及的东西,而永恒不变的善的理念只能引起理论兴趣。
作为善的理念的替代,亚里士多德提出幸福(eudaimonia)即至善,认为这才是伦理学关注的对象;就像柏拉图一样,他发现在道德生活与幸福生活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联系。在所有这三部伦理学著作里,幸福生活就是一种从事道德活动的生活,每部伦理学著作都对德性概念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德性进行了分类。其中有一类是道德德性,诸如果敢、节制与自由,也曾经常出现在柏拉图的伦理学讨论中。另一类是理智德性,亚里士多德在此比柏拉图更加明确地区分了智慧与理解这两种理智德性,他指出智慧主导着伦理行为,而理解表现在科学努力与凝思(contemplation)之中。《尼各马科伦理学》与《优台谟伦理学》之间的主要差异如下:在前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至福完全是由哲学凝思活动构成的,而在后者,至福是由和谐地实施理智和道德等所有德性构成的。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1)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9:17 本章字数:1143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
在《优台谟伦理学》里,“侍奉和凝思神”被设定为衡量道德德性实践是否合度的标准;在《尼各马科伦理学》里,凝思神被描述为我们人类神性部分所从事的一种超人活动。亚里士多德此处的结论是:我们虽是凡人,但我们会尽力使自己不朽。当我们从《伦理学》转向其续篇《政治学》时,我们就等于回归大地,转入现实。“人是政治动物”(politicalanimal),我们由此得知:人是有血有肉的动物,在城邦与社群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