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的时候清晰了很多,至少我在一大堆如同乱麻的历史资料痕迹中,找到了所有我需要的东西……
这个故事构思形成已经很久了,如今的创作终于接近尾声。正如一些读者朋友所言,读我的故事就好像看美国大片,一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局,最大的乐趣就在那探险的旅途之中,当然,能带领大家走回一千多年前的古文明时代,见到那些让人臆想的辉煌建筑和可怕机关,以及一些可能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奇异事物,享受其中的紧张和刺激也是不错的。不过,其实我更多的是想描绘出一个个超脱于现实的美丽景象,好像世外桃源一般的村庄,好像魔法宫殿一样的古遗迹,圣洁神圣的雪山,令人震撼的藏族文明。当然,最后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真的一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局了吗?如果你们继续看下去,我想你们不会这样快下断言的,呵呵……
在没有截稿之前,在新浪网上连载的部分,的确是由很多小的场景组合而成的,但是您现在手头拿着的这本书,和网络版本不太一样。因为《藏地密码》有一个庞大的构架,所以在出版前,我会对每一卷进行系统的修订,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在这个故事中,会有很多的角色出现,除了让人高兴的,热血沸腾的,怜悯的,自然还有让人痛恨的,让人咬牙切齿的,我希望能把他们塑造得更加鲜活一些,让大家读起来有爱有恨,有哭有笑,能随着这群勇敢的人去探索那片未知的世界,不,应该是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世界。另外,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一部关于西藏的小说,会涉及到南美丛林甚至神秘的玛雅文化?我想说的是,如果您一直接着往下看,一定会发现,原来西藏的神秘并不仅仅局限在藏区,甚至隐藏在全球每一个隐秘的角落……当然,这很多只是我坐在书桌前的推想,虽说我确实去过很多次西藏。
最后,还是需要提醒一点,这是个故事,仅仅是个故事,我只希望更多的人,读到更好的故事。
2008…5…20
何马
BOOK。←红←桥书←吧←
第19节:《藏地密码》移植给你一个世界
第十八部分:
《藏地密码》移植给你一个世界
文/张佳玮
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阅读一些东西来局部修正自己的人生观或价值观,显然毫无必要。这已不是19世纪:思想需要靠伟大小说家来传播,靠某一些触目惊心的悲剧来宣扬。至少,对你来说,激情澎湃未必能刺激你的血液加速流动了。
能让你产生阅读快感的,如纳博科夫所言,〃脊背颤抖〃的,一定是些别的东西。
为好的小说家们划一个即定范围相当困难。你会赞美这个人的语言运用,那个人的情节安排;A的节奏B的结构C的对白。有共同点吗?有:他们所描绘的世界,出于你的料想之外。而描绘世界,如你所知,需要的是智慧,或者知识。
所以,世界上有丹·布朗,有乔治·卢卡斯,有托尔金。有人真的相信达芬奇那些传世的密码、绝地武士与西斯帝君、或者魔戒与中土世界吗?但至少在叙述中,它们栩栩如生,与我们所知的现实生活有共通与类似之处;现实世界的知识与养分羽化成另一片,衍生出新的世界。而那个世界的基础是什么?是现实世界的存在和知识。
说实话,我并不相信玛雅遗迹和西藏有多么血肉相连的文化关联,我也不相信青藏高原确实是世界各种神秘现象的血脉聚点。但是,《藏地密码》煞有介事的叙述很容易动摇你的意志。一张照片、一只异常巨大的獒引发的追问(像《寻羊冒险记》吗?)、青藏水土、犬科、血统、雪狼、戈巴族,这些意象本身已经足以构造一本知识型的说明书。而这是一本小说,你可以想象,这些线索奇妙的构筑之后,将成为一个怎样的文本。
而这还只是开始。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对感官的恶作剧,一如丹·布朗利用了达芬奇之于我们的印象,玩了个诡谲的心理魔术。《藏地密码》也利用了西藏之于我们的印象。从藏獒开始,你将跟随着主角们,一路披风冒雪直上藏原,然后听任那些矩阵般错综复杂的意象们,慢慢引导你走向广邃厚远的西藏世界。造物主或者没有制造这样的传奇,制造传奇的是叙述者:密宗、藏传佛教、建筑的秘密、高原的血统、地质结构,叙述者像是在解释一切,但实际上,是他构造了这一切。于是,你会不时怀疑:将这些元素天衣无缝地绘成一气,却无斧凿痕迹,难道这真的只是一个虚构小说?
这也许是《藏地密码》最害人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