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场共同关注的热点。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伯南克上任以来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操作,与他在担任学者期间的研究一脉相承。对传统的中央银行家来说,目前伯南克的种种货币政策的操作,都基本不在中央银行学的传统政策框架之内,往往被称为“非典型性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操作,立足于伯南克对于大萧条,以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研究基础上,其成效与走向,引起金融界和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稍微梳理一下美联储在应对危机的过程可以发现,伯南克与多数中央银行家一样,也许算不上一个先知先觉者。在他上任之初的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低利率导致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膨胀,成为拉动居民过度信贷和消费的主力,但美联储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对此没有采取什么对策。直到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再到8月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对冲基金正式破产。毫无疑问,伯南克错过了在此间调整利率等的最好时机——危机已现端倪,而人们的信心尚未崩溃之时。
正如他在2008年12月1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所述那样,“我和其他人先前错误地宣称次贷危机是可控的……而住房市场问题和整体金融体系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难以预测。”
但是,凭着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伯南克仍然较早地认识到了这场由住房市场蔓延到整个经济体的危机的规模。他果断抛弃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原则,以非常激进的措施支持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自2007年是9月18日开始的一年多的时间,美联储就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尽头,并史无前例地向市场增加流动性。美联储用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OMO(公开市场操作)、贴现贷款政策、准备金政策、TAF(定期拍卖工具)、PDCF(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和TSLF(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以及AMLF(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工具)。其中TAF、TSLF和PDCF、AMLF是美联储在此次创新开发的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进而承诺,将动用之前未曾试验过的方法刺激经济,包括准备扩大购买大量政府支持抵押贷款机构发行或担保的债券的计划,以及考虑可能购买美国长期公债,并考虑通过其他方式利用不断膨胀的资产负债表来支撑经济。
“当我们写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美联储具有创新性和充满勇气的行动,我觉得应该占这个篇章的中心位置。”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顾问团的成员劳拉·泰森这样评价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表现。
这些做法与伯南克对于大萧条的研究一脉相承。最早期学术界将大萧条主要地归咎于华尔街上的投机者,认为他们对企业的过度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斯瓦茨则给出了一个货币主义者的解释。他们指出因果关系的主线是从货币收缩到价格和产出下跌,其中货币紧缩是当局决策不当和银行体系持续存在危机的结果。伯南克在此基础上追问了一步,发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收缩是当时国际货币体系(一战后重建的金本位制)的技术缺陷和管理不善的结果,同时又为之增加了一个层面,即非货币性金融因素——例如银行业恐慌和企业倒闭——在堵塞正常的信贷流动并因而在加速世界经济崩溃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在2002年和2004年,伯南克就研究了央行在利率达到“零区域”(即零利率)时的操作策略,包括:创新提高流动性的新设施、维持短期低利率的承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扩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而向银行体系提供资金储备等。 。。
《伯南克的美联储》 推荐序(3)
“也许没有人比伯南克做了更多的危机应对准备了。他曾专门研究了20世界20年代的美联储是如何自鸣得意,从而为后来的大萧条埋下隐患。他也早在2002年和2004年的讲话中就详细阐述过,当美联储把利率降至零时,以后的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制定。”路透社的评论称。
勿庸讳言,伯南克教授仍然与美联储一道,正在面临着发展道路上几个巨大的挑战。
一是零利率约束之后非常规货币工具的有效运用。日本在20世纪末期泡沫破灭后,曾一度陷入零利率、低增长和长期通缩预期的窘境,并在本世纪初实施了如今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定量货币宽松政策。与此次美国面临的情况相同的是,由于银行及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不理想,银行贷款同期并未出现大幅攀升,因而广义货币供应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