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送小孩儿上学的,无论家境富还是穷,大家都以同样的标准和方式过日子,否则孩子之间心态、精神上的贫富之差会越来越大,后果不堪设想。每一所公立小学,根据学生来源地,分成一个一个片区,每一片区都有“上学队长”(一般都由最高年级的学生担任),每一个学期开学之前,片区队长叫上同片区的学生开会,父母当然不出席了。会议地点由每一社区的会所提供,由队长主持会议,主要的议题是商定集合时间和地点。一个地区大概30人左右,覆盖半径大约两公里。队长是从离学校最远的位置开始,一个一个地接学生。这样,每一个学生出门的时间就不一样,而且大家居住的地方很分散,没有什么规律,队长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每个点接人,然后组织大家排一长队去学校。队长也好,其他成员也好,都不能迟到,如果一个人迟到了,耽误了时间,就打乱了随后的整体安排,一个人不守时,就可能造成大家受牵连而迟到。迟到了,在学校就会受惩罚,惩罚手段有很多种,最普通的就是放学后写反省文,较严重的是这一天要在教室的最后面站着上课,最悲惨的是承担未来一周的班级卫生。不管你是几年级,面临的惩罚都是一样的,所以,一般的学生都不敢冒这一风险,后果严重嘛,不如早点起床,按时到达集合地点,这样最省事,最安全啦。放学之后,也不是家长来接孩子,而是高年级生主动找住在附近的低年级生,拉着手一起回家。小学六年期间,从周一到周六,我们每天都是这样过日子,天长日久,就养成了习惯。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也好,做事严谨也好,守时也好,都是和从小的培养分不开的。
离别祖国(6)
小学阶段的毕业旅行一般选择去京都、奈良,都是日本的古都,实际上也是通过这种旅行,加深对自己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初中毕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到海外去,即使在国内,也多选择去北海道、冲绳那样偏远的、较为特别的地方。我们学校初中就去了澳大利亚,高中是国内之行,具体内容是参观国内著名大学。记得是高二那年的春天,我们参观了名古屋大学、金泽大学、新潟大学、东北大学(当年鲁迅先生求学的大学)、筑波大学、千叶大学,最后参观了东京大学。每到一所大学,都由我们中学的校友负责接待,同学们根据各自的兴趣,分文理去参观实验室、研究所、教室和操场等。本来毫无趣味可言的参观行程,却变成了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大好机会。参观东京大学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希望毕业后能够来这里,在这所名牌大学里好好提升自己。现在回过头来想,我高二冬天下决心退役,除了那些受伤、实力不如弟弟、家庭条件等原因之外,这趟毕业旅行的影响,不能不说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
等了半天,终于看到我的行李了。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稍稍安定下来。来到外币兑换处,我拿着兼职做翻译挣的10万日元,全都换成了人民币。记得换了7000多块。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出去。好在所有牌子上都写着汉英双语,我的汉字水平差,但英文还能看得懂。我拉着重重的行李,到了打出租车的地方。
上了出租,我不知道怎么告诉司机,就拿出纸和笔,写了“北京大学”四个字。司机一看就明白了,“噢,北京大学蛮有名哦。”司机放着广播,音响里传出的声音和音乐,都是陌生的。车厢里臭臭的,也许这位司机有几天没洗澡了吧,加上他还旁若无人抽着烟呢。“中国的司机是可以在车内抽烟的啊。”看着周围陌生的风景,一切都是新鲜的:“路好宽呢,不停地超车,拐弯又拐弯,这些人是怎么开车的,技巧太牛了吧,中国没有交通规则吗?那些红灯明明亮着,司机和行人都好像根本没看呢……”
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反应就是惊讶:“噢,校园好大,绿色挺多的,蛮漂亮呢。”到了靠近西门的留学生宿舍“勺园”,记得是下午4点多,司机收了我120元。现在回想起,一定是多收了,从机场到北大,按现在的收费标准不过100元左右,现在的起步价是十元,每公里两元,而2003年时公里价只有一块二呢。
在北大,我一直住在勺园,直到今天,对勺园的感情已经根深蒂固,变成难以割舍了,我想这会是一辈子的感情了。
北大的勺园非常有名,在北大留学的外国学生都住在那里。我许多日本同胞,有在日本驻华使馆担任公使的,有在著名商社当部长的,有在著名大学当教授的,当初留学时都曾在勺园住过,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