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3/4 页)
中窒息的感觉。
走下神坛的侦探——评雷米的《心理罪》
文/koko
从上中学开始就痴迷探案推理小说,为了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能不睡觉不吃饭,能节省午饭钱去买各种推理书,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从森村诚一到松本清张;从夏树静子到西村京太郎……。也曾经因为好友弄丢了我的一本推理书就坚决地与他断交,实在没有可看的书就去看《狄公案》《施公案》等古文小说,那真是一段疯狂的日子。在探案推理小说中的侦探们往往料事如神无往不胜,他们能够轻易窥破各种机关,他们不是人而是“神探”。他们永远智慧超群但离我们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一次无意的阅读了雷米的《心理罪》,原来有如此精彩的犯罪心理小说,只要你打开这本书就会难以自拔地陷入作者摆下的迷魂阵中,那血腥的场景描写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发自内心的恐惧,但又无法克制地跟随着主人公方木一层层地抽丝剥茧追查凶手。《心理罪》这部作品让我们洞悉嫉妒有如毒蛇一般,一旦被它缠绕就会变得无比邪恶无比凶残。
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的紧凑悬疑,而是雷米笔下的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方木。尽管外表冷漠但内心狂热,他心底有一条不能触碰的伤疤,难过时会痛苦;恐惧时会呕吐;愤懑时会爆发。尽管有着与众不同的察觉犯罪的天赋,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相反到给他带来更大的困扰、更大的危险、更大的挑战。他与杀人恶魔之间追逐较量的过程就如同两个在拳击台上互搏的对手,尽管一次次地被打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他的意念在一次次挫败中变得坚强,人格在一次次博弈中得到升华。雷米笔下的这个人物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感受着人性光辉的力量。他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神探”,他就象我们身边的同事或朋友,有着善良、勇气、智慧、意志坚强的人。如果能幻化成书中的人物也许会爱上方木,爱上方木因为他的无畏;爱上方木因为他的善良;爱上方木因为他的坚强;当他自责内疚时去开解他,当他痛苦哭泣时去安慰他,当他直面危险孤立无援时与他携手面对……。
感谢作者雷米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走下神坛的侦探——方木的感人形象,就象作者所说“每个人都向往着善良与勇气”,我深信当人民生命财产面临危险时,总会有方木义无返顾地保卫人民的安全,他就是正义的化身,他就是我们的保护神,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是维护社会安定最坚强的力量。
人性的罪恶与善良
文/火翼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阁下长时间的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画像》的第一页,就是尼采的这段话。看了以后,觉得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之所以叫《画像》,是因为主要讲的是犯罪心理画像者的故事。画像的含义是多重的,是对犯罪人形象的重塑、对犯罪心理的重现、也是画像者对自己内心的考验。在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种,方木经历了身边朋友一个个的离去,甚至目睹了心爱的女孩在自己的面前被砍下头颅,那在这一部故事里,他又将经历什么呢?
曾经,方木也是一个开朗、活泼、爱开玩笑的男孩,可是经历了了太多的故事,他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在他人眼中十分怪异的人。也许,他是一个天才,但天才并不都是幸福的。邢至森说,方木有觉察犯罪的天赋;邰伟也说,方木有这样的天赋,但这种天赋带给方木的痛苦,是刻苦而难言的。
《画像》中,有很多凶杀案,方木熟识的人,不熟识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了,在方木没有意识到这些死亡与自己的关联之前,他可以冷静的判断,运用自己的天赋来找到凶手。这个时候,他心里是欣慰的吧。可是,这些无辜的死者,原来都直接间接的因他而死,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记得在第一部里,方木还不会吸烟。烟也许会让人放松,可是我觉得,方木在后来不停的吸烟,只是追求短暂的逃避,在烟雾中把自己隐藏起来。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方木经常呕吐,这种呕吐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反应,而是出于心理上的。邓琳玥在体育场将要被人杀死时,也感到一种想呕吐的恐惧,那么方木,是否也在时刻的恐惧呢?恐惧朋友的离去;恐惧爱人的离去;恐惧隐藏在黑暗中凶手的狞笑。他如何能不怕那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孤独感。他以为他不怕,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坚强。孟凡哲对他的信任与感激,因孙普的介入而导致了悲惨的后果;杜宇对他那种温暖心灵的友情,也因为张瑶的死而破裂;邓琳玥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