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2/4 页)
这样的人来说,有这么一本书看,我也愿意看,就足够了。
犯罪心理学的盛宴——评《心理罪》
文/夷梦
这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有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小说,作者雷米原本就是刑警,修习过犯罪心理学,因此对其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本书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推理爱好者,也是一个法律学专业的学生,对犯罪心理学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并不是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那种孤独,而是心灵的孤独,就像是站在一片漆黑的、空旷的大地上,没有任何其他人,然后永永远远下去。没有人来帮他,也没有人理解他。其实,这和他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一个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天才,能够轻易从别人的言行中知晓对方内心的想法,这种能力是非常可怕的,世上有谁愿意自己的内心被人窥视呢?
回到剧情中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很有趣,人的大脑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东西。童年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所有性格,当然,也包括心理疾病。童年所受到的创伤,会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形成。
黄永孝案中的犯罪者黄永孝就是一个童年受过巨大创伤的可怜人,因为偶尔看见了父亲于别人私通,从而在心理种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这种阴影使得他的性格以及性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又十分不得意,从而导致他的变态心理爆发,成为弓虽。女干杀人报复的动机。
只是,他报复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个城市,甚至是这个社会。
所以有人说,童年所受的伤害是内伤,永远也不可能医好的。
方木在破黄永孝案中所表现的心理刑侦能力的可怕的,他对凶手的侧写非常到位,几乎是一模一样,就像是“在现场观看”一般。
其实从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他的穿着长相,这不是魔术,更不是魔法,在刑侦上也非常有用。也许有的人认为这种侧写当不得真,或许凶手恰恰不这样做呢?就算会这么做的几率是百分之九十九,那也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是不这么做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举个例子,一个房间里有三个男人两个女人,如果说有一个男人爱上了屋子里的某个人,我们首先想的一定是那两个女人中的一个,而不是另两个男人,这就是思维定势所起的作用。同理,一个人所做的事也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偶尔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者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成为找出他的最佳线索。
好了,不多说了,推理小说若是说多了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还是请各位看官为作者雷米捧捧场吧,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原始人性的灾难
文/我性随风
我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当触及危险或伤害时,总会有种类似被人扼紧后领的感觉,微妙但又不可言传。
在阅读雷米的《心理罪》时,仅仅看了数百字,这种感觉便幽灵般地出现了。我很清楚,其中暗藏了一个很大的“陷阱”,陷入者不能自拔。但对于醉心于推理探案小说的人而言,这恰恰是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于是便闯入,以旁观者的身份静观其变。
渐渐地,旁观者有些按捺不住,无可救药地卷入了迷离的事件中,成为主角方木的一个影子。惊讶、忧虑、担心、怀疑,一次又一次地被危险和恐惧捏在手中,苦苦不得挣扎。不知何时起,方木已完全消失,竟剩下原本旁观的我继续与黑暗中的凶手艰难周旋。
当接近结局时,我欣喜地发现了真正隐藏的凶手,颇为自得,兴冲冲地在QQ上向雷米印证自己的观点。
雷米憨厚地笑着,自叹不擅长设局。我更是得意,进一步向他印证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和结局。谈话告一段落,轻松地看完结局,瞬时间方才恍然大悟。
的确,我猜到了凶手,也理清了逻辑,但我依旧陷入了雷米设置的这个局。
局的精妙之处并不在于答案隐藏得如何深邃巧妙,而是在于那种类似黑洞般的引力。更何况,我甚至用自己去替代了身为主角的方木。
突然有种感觉,当我全力在情节中与凶手周旋,苦苦挣扎的时候,雷米正在屏幕前仔细地看着这一切,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人性,雷米真正意义上已掌握了人性,它的强势和弱势。正如文中的主角方木,他的强势在于对犯罪现场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