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运河上卷来的风在两个老人身边呼呼地喊着,将他们的衣襟撩起很高很高。秋风一阵千百年。天上的云一团一团如棉花,一卷一卷如波涛,连绵的山一般簇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它们构成最复杂、最神秘、最莫测的图画,只有睁开心灵的眼睛,才能领略其间的意义和幽妙吧?
两年后。
嘉庆二十年(1815)。
老河工郭大昌因风痹症去世,享年74岁。
老河工一生无官无职,但在运河百姓心中他是专门救民于水火的下凡神仙,是专门来喝护运河的精灵。清江浦一带的百姓在运河沿岸,为这个神仙、这个精灵,立牌位二三十处,纪念着这位刚直不阿、不愿趋炎附势的民间英雄。
包世臣蘸运河水,将自己一生引为自豪的好友——老河工郭大昌记载在他的《中衢一勺·郭臣传》中。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尾声:今天,我们站在运河边(1)
光绪二年(1876),英国商人在没有得到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建筑了吴淞(从今上海北站到吴淞)窄轨铁路(轨距762毫米)——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铁路。
吴淞窄轨铁路上冒着白烟、一路笛声奔跑着的火车,深深地碾压在清政府脆弱的心坎上。他们感到了大清帝国主权受到了侵犯,自尊心受到了侮辱,第二年,光绪三年(1877),斥资将吴淞铁路从英国商人手中赎回。
——我为清廷的这一举动击节叫好!它赎回的不仅是一段长14公里的窄轨铁路,它赎回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
赎回之后,清政府下令将其拆毁,再于当年在原址上重新开工建筑。
——我为清廷的这一举动感到大为不解:斥资赎回就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要将它愚昧地拆毁呢?自尊心和气节不是用这种办法争来的!
随着光绪三年(1877)重筑的吴淞铁路至次年建成,它成为了中国最早正式办理运输业务的铁路。
象征着现代科技的铁路线的不断延长,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使命逐渐让位给更快、更强、更好的铁路。
运河,运河的命运,从此开始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因为火车的出现和铁路线的延长,因为汽车的出现和公路线的延长,因为科技时代出现和历史的延长!
——还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地理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与运河在淮安相遇。从淮安向南至杭州,降雨量逐渐增多,从年700毫米直至1400毫米;而从淮安向北,降雨量逐渐减少,年不足700毫米,运河普遍缺乏适当水源。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北京的通惠河段和山东的会通河段。济宁以北的京杭大运河实在先天不足,1855年黄河瓦厢大决口中断运河航道,难以修复。
京杭大运河,慢慢地,有些流段堤岸坍塌淤塞,消失了袅袅渔歌;慢慢地,有些地方变得荒芜苍凉,失去了片片帆影;慢慢地,有些河道干涸断航,长满萎靡不振的无名草;慢慢地,……在我们不自不觉中,曾经水波浩淼、曾经波浪为程、曾经樯帆为路、曾经舻船相接、曾经市井相联、曾经港口相望、曾经显赫辉煌、曾经不可缺少、曾经无可替代、曾经……的京杭大运河,用船歌中的一瓢清水养活一个民族3000年、养活了自秦至清所有朝代的大运河,开始与我们的身体剥离,开始离我们的生命远去。
太阳滚滚而来的会通河、通惠河段,空旷、寂寥,成了一段遗失了的记忆。惟有那阶梯形的老河道记叙着一条大河步步消退的历史;惟有微微隆起的大堤和堤内宽阔龟坼的河床,证明着它们曾经的存在。临清鳌头矶、聊城山陕会馆、天津三官庙、通州燃灯塔前……船舶在此养精蓄锐,再开始新的远航。如今,仅剩下细细寻找才能见到的一斑斑当年运河留下的水渍,我们只能到历代文人咏运河留下的诗文中去体味往日的清碧美妙,去遥想波澜壮阔、桅樯如林的昔日风光。
公元前1122年周王室长子泰伯在无锡梅里领人掘起第一筐土,横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历时2249年,你终于以“何不夹风云”的气概、横贯南北;带着“与世作甘霖”的使命,于元泰定二年(1325)横空出世:比巴拿马运河早2245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64年,比有“运河之王”之称的土库曼运河早2443年。——这不足以使以自豪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