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页)
好几起,引起了我空军将士的极大悲愤。飞行员 更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恨不得驾机硬撞,也要把 P—2V 给揍下来。可是除了雷达上的光点,我们连敌机的影子部看不到。
P—2V 侦察机的罪恶飞行,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建设,造成了政治上 的恶劣影响,理所当然地引起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 视。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曾亲临我空军某指挥所一个通宵,最后指示:“采 用一切方法将敌机击落!”总参谋长罗瑞卿向全军发出指令:“要以海底捞 针的决心打下敌机!”一时间,对付 P—2V 成为我军防空作战的中心任务, 如何击落 P—2V 成了我军必须解决的难题!P—2V 活动好像是神出鬼没一般,但我军很快就掌握了它的活动规律:它一般是在无月亮的暗夜人窜大陆,入陆的高度只有 200 至 300 米(目的是 尽量避开我雷达探测范围),在大陆活动长达 6 至 8 小时,拂晓返回。它在 大陆定点、分段、计时作低空慢速飞行,航线曲折多变,通常在我重要城市、 空军基地和高炮火力的边缘通过,这样既可以大量获取情报,又能避免遭我 攻击。如果碰上我战鹰拦截,它能迅速施放金属丝干扰和发射隐真示假信号, 同时作不规则的航向、高度、速度机动。造成我机上雷达无法分辨目标,更 不能瞄准攻击。这就是我战鹰奈何不了它反遭它暗算的原因。另外,每周六 晚上,P—2V 都不出动,原因是为了让那些不知哪一天就会见阎王的驾乘人 员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海军航空兵某部指战员经过战术研究,认为 P—2V 利用黑夜掩护,是它的主要优势,如果我们能创造条件,使它暴露在明处,它就不堪一击了!这 话在理论上当然是成立的,但有办法变黑夜为白昼吗?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陈士珍,集中群众智慧,经过苦心钻研、 反复计算,提出了—个使大家眼睛为之一亮的方案。他提出了用轰炸机在敌 机上空投放照明弹,犹如晴空霹雳一般,同时用歼击机攻击。这种多机种协 同,立体攻击的方法立即得到上级的支持,并从部队抽调飞机进行了“霹雳 攻击”——夜空照明战术的试验,取得了初步经验。1963 年 11 月,经总参 谋部批准,在山东流亭机场正式成立了海军航空兵独立第 5 大队,专门训练 “霹雳攻击”战术。此后,各航空兵部队相继成立了夜战独立大队,刻苦演 练“照明”与“攻击”协同作战技术,并于当年 12 月 6 日起,担负起暗夜打击 P—2V 的战斗值班任务。 照明攻击战术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它是在两眼一抹黑的夜间低空条件下进行的,我机起飞后要始终保持无线电静默(防止敌机窃听而掌握我机动向),完全依靠雷达提供情报数据,由地面领航员单向引导照明机和攻 击机,根据敌方的空中动态(方位、距离、高度、速度、航向),在同一时 间引导我机各就各位,占据投照明弹和实施攻击的最佳位置。敌机被照明后, 攻占机飞行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搜索、发现敌机、实施攻击并将其击落 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这就要求参战人员个个技术过硬,配合默契,协同一 致。如果在行动中出现半点差错的话,其后果不仅仅是前功尽弃,同样也会 发生机毁人亡的悲剧。
1961 年 11 月 6 日 18 时 18 分,1 架 P—2V 飞机在黄海上空距辽东半岛200 多公里时,被雷达发现。驻城子瞳高射炮兵群(由空军高炮第 503 团、 探照灯兵第 402 团之七、八连和陆军高炮 1 个团、6 个营组成,指挥员是高 炮第 101 师师长范震江)迅速作好战斗准备,在距阵地 40 公里时,指示雷达 突然开机捕捉目标。探照灯兵大胆将敌机放近至 5 公里时,才突然开灯,4 公里即照中目标,使敌机进入高射炮人力范围。高炮群集中开火,一举将其 击落。从探照灯照中目标到飞机坠地,只用了 30 秒钟,充分显示了“快速近 战”战术的威力。总参谋长罗瑞卿亲赴现场向作战部队表示慰问,并指示将 P—2V 型机组成员 13 具尸体,就近立碑埋葬,日后便于其亲属认领。这是我 军首次击落 P—2V 型飞机。该机被击落后,国民党空军此种飞机时隔 7 个多月才恢复活动。其活动地区多在大陆沿海,有时采取直进直出的方法,尽量缩短在大陆的飞行时间。 同时,机上又更新了干扰设备。1963 年,空军认真贯彻罗瑞卿提出的“海底捞针”的指示,总结推广作战经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于 1963 年 6 月 2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