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全局”(郑介民任局长)的重点,只好以巩固内部为工 作重心。于是,“警察国家”便更为名副其实了。
新华社 1958 年 3 月 15 日电:台北消息:蒋介石集团几年来在 31 万多件所谓“颠覆”案件中,在台湾 曾经逮捕 130 多万人。这暴露国民党在台湾施行血腥统治的骇人听闻的数 字,是蒋介石集团“立法委员”张九如在“立法院”11 日开会发言时,援引 国民党官方的统计材料。据法新社报道,张九如还说,蒋介石集团特务机关已经在各种机关、学 校中设立了 755 个名为“安全室”的特务组织,现在还打算增加 209 个。由此可见“警察国家”就不仅仅只是吴国桢的感慨了!
第九节 蒋介民猝然病故
首获蒋介石赏识
毛人凤死后,台湾的特务系统按理应由军统特务内部三大巨头之一的郑 介民重新掌管,但此时的蒋介石,对郑介民的“深信不疑”已发生了变化。 郑介民于 1897 年农历 8 月 15 日生在广东省海南岛文昌县下水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里,兄弟 4 人,他居长。 郑介民原名庭炳,别号耀全,他投考黄埔时改名介民,在军统当特务后用的化名是杰夫。
1930 年前后,郑介民在武汉搞特务活动时,与汉口女子柯淑芬结婚,先 后生了 8 个子女。柯是一个非常泼辣的女人,郑很怕她。郑幼年因父亲早死,兄弟又多,家无恒产,只勉强读完旧制小学, 10 多岁的时候即随同同乡去马来西亚吉隆坡谋生。他最初在一个橡胶园里当徒 工,收入很微,足够个人糊口。由于当时在南洋做苦工的华侨没有几个人读 过书,而他能写能算,不久便在一个养鱼场当了记帐的,每月收入稍多,能 经常接济家里一点钱。他在这个养鱼场工作了好几年,最初还安心,因比当 苦工好一点,稍久便不满意起来,常感寄人篱下没有出息,自己又没有本钱 做生意赚钱,便想另谋出路。
1924 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传到南洋以后,郑便决心回国从戎,邀约同乡黄珍吾一同回到广州,准备投考黄埔一期。结果黄 珍吾被录取,而他却没有考上。这时,他苦闷异常,感到进退两难,想再回 南洋,又怕被人取笑,住下去生活又无法维持,后来得到同乡邢森洲的帮助, 暂时住在邢家。他等了一个多月,找不到工作,便投入警卫旅旅长吴铁城所 办的军士队当学兵,并积极补习功课,准备继续投考黄埔。
当黄埔二期招生时,他又去投考,这次总算被录取了。他高兴异常,从此决心发愤读书,勤学苦练。据说他在黄埔时,一有空就看书,很少出去玩。 后来他常对人说:“一个人没有机会读书,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他尝过第 一次投考黄埔没有被录取的苦头,使他终生都没有忘记,以后不管怎样忙, 都保持经常阅读的习惯。郑回国后,常以“华侨工人阶级”自居。他在黄埔军校的时候wωw奇Qisuu書网,经黄珍吾介绍,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他对这个组织极感兴趣,并且介绍邢森 洲也参加了。当时他们利用邢对外担任联络工作。据说,邢为非黄埔学生加 入该会的第一人。郑和黄珍吾、周复等 10 人为一小组,以研究三民主义。团 结革命力量为名,联合贺衷寒、潘佑强、杨引之等,同革命的“青年军人联 合会”对抗,进行反马克思主义和反共的活动。
郑于黄埔二期毕业后,即投考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的纪念孙中山的中国劳 动大学(简称中山大学),与康泽、李宗义等为同期同学。他在中山大学时, 对该校的几门主要课程,如中国革命史、俄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唯物辩 证法等最感兴趣,花过不少时间去细心钻研。但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革 命真理,而是为了以后升官发财做反革命的政治资本。
郑介民只读过小学,但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却动笔开始写《民族斗争与 阶级斗争》一书,内容只是重复了一些反动头子们的陈词滥调,说什么中国 没有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问题是民族问题,等等。以后连他自己也认为这本书写得太拙劣,不愿再提它。不过这 本书据说在当时还是得到过蒋介石和一些反动头子的赏识的,从思想和言论 上对蒋介石“四·一二”清党反共起到了一些拥护和帮凶的作用。
1927 年 8 月间,郑由苏联毕业回国,使他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的是正赶 上蒋介石下野去日本。他找不到主子,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内心惶惶不安, 便只好去投靠贺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