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在生活中得到某些经验,他想把那经验直接地忠实地记下来,不愿再加以变造。他的理由也许是心存虔敬感激,例如写父母的言行;也许是那经验本身已经够美,不必再用文学手段去无中生有,如《核舟记》这些作品都采用散文的形式。
二、平面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人生的一个“平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的材料也是平面的。这样的诗最近散文,因为散文反映人生可以(并非必定)止于平面,不求立体。如果“我”去年今日在桃花下与人分手,如果“我”今年此日又在此门中和人相逢,这就走向立体化了,这里还有一点空白要补起来,那是:由去年今日到今年此日,这一年之中“我”干了些什么?如何将这一首一尾中间的虚线变为有机体?比方说,“我”这一年之中竭力想忘掉她,好容易淡忘了,不料又重逢,而重逢后又得分手?如此这般,你也可以考虑写小说了。
三、闪现的,不定形的
苏东坡说,他曾经在黎明之际看见竹笋生长。他说,竹笋不是悄悄地慢慢地长出来,而是突然冒上来。就这样,他写了一篇散文。有一位老教授说,当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家乡来了一个马戏团,有一个随团表演的小女孩,穿着红裤子,引得他百看不厌。直到现在,他七十岁了,有时还梦见那个女孩——穿着红裤子。就这样,他写了一篇散文。一位到美国旅行的作家说,他在纽约误入酒吧,乍见里面一片昏黑,一群黑人朝着门口的方向仰脸看电视,荧幕的余晖罩着他的黑脸,从他鱼肚色的眼球上反射回来,“眼”是屋子里惟一发亮的东西。那双眼充满了邪恶,流露出恨意,那光也冷得可怕。他连忙退出来。如此这般,他写了一篇散文。
好像什么题材都可以写散文!小说戏剧都有模式,作者在大模式中求变化,填不满模式的题材不能用,散文似乎没有这个共同的大模式,它没有定形,由作者随意赋形。小说剧本的作者把那些“填不满模式”的题材记下来,存在“仓库”里,用灵感、想像力、生活经验慢慢喂养,等它长大,散文作者则不一定要这样办,心有所得,拿起笔来就可以写,“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别有一番乐趣。
� 什么样的题材是小说题材呢?大致说来:——〖1〗一、性格突出的人物
俗语说“百人百性”,又说“泥人也有泥性”。人的性格各自不同,但有些人相当接近,可以合并成类。按照习惯每一类性格有一名称,如阴沉、爽朗、刚强、柔弱等。这种经过归纳以后的性格,使那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留下长远的影响。
体裁选择(2)
一个人如果具有明显的性格,他的行为会有一个模式。有些事情他一定会做,有些事情他一定不做。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我们可以猜得出来。“人心难测”,其实并不很难,人的性格和行为之间有某种因果规律。我们要有相当久的人生经验、相当深的社会阅历,才认识此一规律,所以古语说“人老自智”。
虽然“百人百性”,这百样性格却有一个共同的背景:人性。由人性看个性,由个性看行为,是演绎;由行为看个性,个性看人性,是归纳。想到人性多半能原谅那些有缺点的个性,悭吝的行为使人不快,但若那守财奴早年过于穷困,内心永远潜藏着匮乏的恐惧,又足以使人释然。从仁者勇者身上则可以看见人性的伟大美丽,知道万物之灵可以到达这样的高度。
作家观察人生,如果从人的性格着眼向下发现动人的行为,向上发现深藏的人性,他多半要用这种材料写小说,只有写小说才“物尽其用”。
二、含有冲突的事件
有些事件含有冲突。例如神父和妓女在一处避雨,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连在一副手铐上逃亡,一个韩国人到了朝鲜,朝鲜怀疑他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他回到韩国,韩国又怀疑他是朝鲜的间谍。有一个人,姑且称之为某甲,他出卖了他的朋友某乙,他从此躲开某乙,避免见面,他又时时打听某乙的行踪和生活状况,放心不下,因为他要预防某乙报复。这些材料早已由小说家写成了小说。
有时候,小说家要制造含有冲突的事件,或在事件中制造冲突。“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雪想剥掉松树的外衣,松树怎么也不肯,雪花费尽心机,徒劳无功,自己却融化了,——没关系,明年再来。这就是制造出来的冲突。机器人本来和人没有冲突,但是有人设想千万年后,机器人愈来愈精巧,跟人没有分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