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委员兼军训部部长(1936年);并于1935年同布琼尼、伏罗希洛夫等4名高级将领一起首批接受了苏联元帅的头衔。图哈切夫斯基在这段工作中;曾就军事制度的改革、军队装备的更新、各新兵种的建立、各特种军事院校的组建、专业干部的培养、军工生产的科学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并为以后实践证实完全正确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苏联军队的早期建设。
进行了重要的军事改革
1924年,苏联根据国内战争的经验和工农红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的任务;进行了重要的军事改革。图哈切夫斯基积极参加了这一工作。他亲自领导了军师两级新编制的制定和部队的整编改装工作;并参与各种新条令和新教范的制定。新编制的贯彻执行使军队师一级单位提高了战场通行能力和机动性;变得更易于调动和指挥。
军队必须现代化
应当设法用威力强大的技术兵器装备国家的武装力量。这是图哈切夫斯基指导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1925年出版的《工农红军野战条令》的前言中指出:“由于我国的经济在帝国主义战争和国内战争时期遭到了破坏;因而红军中流行着一种看法;似乎我们在未来的战争中用以同敌人拼杀的主要不是技术兵器;而是革命积极性和阶级觉悟之类的优势。这样一种意见;如果说在经济遭到破坏的时期还多少有其存在的理由;那在我国工业正逐渐达到战前水平的今天;就变得十分危险和有害了”。
图哈切夫斯基担任国防副人民委员和工农红军装备部长期间;积极参与了建立和发展国家军事工业的巨大工作。考虑到未来战争的种种特点(如动员期较短、参战人数众多、战斗空前激烈、武器弹药的消耗量很大等);并鉴于当时苏联工业生产落后;他决定集中力量解决两大关键问题;即设法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和尽一切努力为战时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创造必要条件。为此,他专门向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等领导人写了信。在他们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整顿了与军工生产有关的各专业部门和企业;为三十年代苏联军队的技术改装和卫国战争时期武器弹药的大批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图哈切夫斯基狠抓军工生产
使彻底改变红军的军兵种构成有了可能。由于他的积极倡导;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空军、摩托机械化部队(即后来的装甲兵)、空降兵、海军等新军种和兵种相继建立;原有的步兵、炮兵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他指导军兵种的建设一向十分具体;从各自规模的大小到需要装备哪种武器都要过问。早在1931年;他就极力主张大批生产配有76。2毫米口径火炮的优质坦克;装备装甲兵部队。根据他上述建议;苏联研制成T—34型坦克。此外;苏联军用喷气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是由图哈切夫斯基首先于1932年11月提出来的。他的这一建议对苏联空军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装备上的改进起了推动作用。
图哈切夫斯基十分关心军队
指挥干部和军事专业干部的训练和培养;积极倡导创办各种军事专门学校;主张军事干部接受正规教育。他在主持工农红军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前身)工作期间;制定了军事院校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注意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与军队实际相结合等。对于这些;他本人都身体力行。他自己讲课时;语言形象生动;说理深入浅出;理论性既强;又能紧密结合部队实际问题;深受听课者欢迎。图哈切夫斯基还规定各教研室编写的教材都要拿到部队的演习和示范作业中接受检验。
写下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
图哈切夫斯基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他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观察各种军事现象;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当代战争的性质、战略战术特点和其他有关的军事学术问题;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发展了苏联早期的军事思想。图哈切夫斯基的这部分理论遗产;共约120多篇(部)。自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其中的一部分已陆续公开发表;受到了苏联军事学术界的重视。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未来战争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规模空前巨大。他指出;在当今世界;“甚至两个单一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有可能逐渐发展成地球上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战争。现代战争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宏大。这不论就其所花费的资财;所动用的军队;还是就参战各方所占领的地区;战争进程所要持续的时间来看;都是一样的”。
基于对现代战争特点的认识;图哈切夫斯基清楚地看到;今后进行战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