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页)
但在当时,除了黄圆之外,再没有一个人赞同你的这个决定。黄圆也不是理智地分析出了你的这个决定究竟有多么正确,而仅是凭着以往的经验和信任觉得你选择的事情肯定会成功。你的父母、吴歌还有她的父亲,甚至黄方和高成龙都觉得你是在费力不讨好的冒险。他们有所不知的是,你并不是在没事找事,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你们正在干的、看似红火的托运业中潜藏的危机。你的托运公司的日益壮大和人们在经营理念上的迅速转变,使得大家都对那些原先忽视的、实际上却很有发展的行当注意了起来。首先是一些如你一样的个体经营者,也效仿着你们在货运站周边地带开起了规模不等的托运社;然后是街道办事处,他们利用属地优势,占据了更好的门面,也挤进了这一行当;最后是货运站本身,他们又有财力又有人力,同时具备信息和行业垄断方面的优势,在业务的饱满程度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国营企业的信任度方面占有优势,虽说是最后加入进来,但很快就成为了老大,令别人无法企及,很难与之竞争。让人遗憾的是,尽管你将这些情况反复对他们讲了,但他们就是盯着眼前还算可观的利润而听不进去。
你不顾众人的反对,将托运公司交给了高成龙管理,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创业历程。
这次你依然是从小做起,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初步的原始积累。与众不同的是,你并没有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资本积累上,为了将事业做大,你更注重的是经验、业内人际关系、适用人材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叉子的朋友白利增,也就是当年的二白子也主动找来同你一起干。自插队返京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建筑公司当瓦工,后又辞职组建了一支施工队,对建筑业不算陌生。他的到来帮了你的大忙。
你们首先成立的施工队规模很小,只有七个人,三名瓦工,四名壮工,承揽的全是些小修小补的活计,什么机关单位办公室的粉刷、砌炉灶、粮库漏雨仓房的维修、挖地沟铺设下水管道,总之是没人愿意干的活儿你们全干,最少的一次一个工程下来,利润只有46元。但靠着托运公司的资助,你不仅为手下这些打工的提供了稳定的住处,而且还为他们开出了比国企同行还要高的工资。你要求他们尽量把在这一行中认识的能工巧匠招揽过来,逐步扩大施工规模。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始从退休在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寻找合适的人材。这些人材的到来不仅提高了施工水平,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带来了一大批新的活源。在那段时间里,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滚在工地上与工人们同吃同干,又一次拿出了在北大荒初冬时节跳进结着冰凌的河水里捞麻的勇气,吃苦受累抢在前,而且在晚上还刻苦攻读建筑学知识,向技术人员虚心求教,仅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便从一个两眼一抹黑的门外汉,变成了懂些门道的工程管理人员。来年开春的时候,你的施工队伍已经扩充到一百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就达到二十人,建筑资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你学习建筑学知识方面帮助最大的当属刘工。他来到你这里时,已经退休在家了,是刚刚在落实政策中从农村回到北京的。他年轻时从清华大学一毕业,便到当时梁思成教授开办的“营造学社”里作见习编辑,后来又到日本留学,专攻土木工程,并在那里结识了不少老师和同学。回国后,他成为了当时国家第一批现代建筑人才。全国解放后,他被当作旧政府留用人员分配到北京市政建筑公司,从事工程预算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因海外关系复杂被打成日本特务而被遣返回农村老家。落实政策重新回到北京后他已经60开外了,落实政策对他来说,只是补办了退休手续而已。他一生未婚,回京后原来的住房没有了,而是同建筑公司里的单身青工一起,挤在集体宿舍里。你拐弯抹脚地找到他时,两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机。你很快在外面租了房,将刘工接了出来,并为他配置了一应生活用具,使老人重又拥有了自己的家。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你学习知识和与老人推杯换盏,谈天交心的地方。在学习中,刘工针对你的情况,侧重向你讲授了工程管理、施工监理和工程预决算方面的知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又结合实践,使你获益匪浅,进步很快。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沉默的钟楼 61(2)
常言道,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话在你的身上应验了。在这以后不久,因为你抓住了一次机遇,所以你重新开创的这番事业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那是1981年的春天,你几次三番费尽周折,终于使你的施工队挤进一个大型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