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到什么具体的技术,但是却给了林雨墨极大的启发!
众所周知的,人类的逻辑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来讲,是来自于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类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将它简单的定义为思考能力,这种思考能力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对于某种针对特定的外界刺激,产生特定的常规应对,但是仅仅是这种程度的话,以veda的编程手段完全可以实重现这种过程,通过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和特定提取识别程序就可以做到类似的‘思考能力’,这种例子就好比是veda构建的那些智能ai一样。
然而这种应对实在是太过机械、呆板了。
实际上如果是作为一个人类的话,每个人的逻辑判断能力都各有不同,而造成了这种不同的原因就是源自于人类对于外界的自我认知,我们通常简单的称呼它们为‘三观’既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种认知体系,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判断体系,思考体系,和逻辑体系,人类的逻辑判断是极为复杂的,他们需要以各种角度和方式,通过自己的各种认知(三观)来反复的分析同一件事,最后在能够形成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共识!
而这种复杂性和综合性就是机械和程序所不能替代的东西!
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程序,其根源针对单一刺激做出的固定的回应,这个程序如果说是复杂,也只不过是囊括了许许多多条小型的程序,所以显得能够处理很多事情而已!
单纯的数据编程是无法形成这种随机应变的逻辑判断能力的!
所以在林雨墨的‘三贤者创造计划’当中,就需要一种能够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也就是能够获得三观当中一种或者多种,最后可以用类似生物本能的学习和认知方式,来形成自己的三观判断体系的载体!
在林雨墨的计划当中,后期加载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其实都是次要的,整个计划的主体就是怎么创造出一种,能够具备类人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本能的核心载体,然后以这个载体为基础,加载或者写入想要的核心程序和核心数据,最后统合这些形成的一个类似虚拟人格一样的东西!
这种核心载体,便是整个计划最大的障碍,可以说如果找到了解决这个障碍的方法,整个计划就等于是成功了一半!
不过根据这份资料,林雨墨几乎就已经确定了这种核心载体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了!
但是随着林雨墨根据这份资料向veda提出了推演预案,并得出了最后的推演结果的时候,他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和犹豫!
人体试验!
利用拟变革者进行的大规模人体试验!
经过了veda的系统推演,如果想要完成核心载体的构建和制造,首先将要进行的就是‘人类意识剥离试验’,这种实验的研究目地正是确认怎样才能够通过脑量子波最为有效的将拟变革者的意识从他们的**上剥离!
经过剥离的拟变革者要么失败了,**死亡,精神消散被直接填进物质回收装置彻底的分解成基本物质;要么成功了通过量子网络被转移到另外制造的一处小型量子主机构造的虚数空间内,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被加载和写入各种程序。
甚至这个过程中如果产生了异常排斥反应,其最后也只能变成一团乱码,在重启后被彻底删除!
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成功和失败的,甚至还有某种说不上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因为终端型拟变革者在制造的过程当中也存在极低的变异几率,变异的拟变革者将比普通的终端型拟变革者拥有更加强烈的脑量子波和更加敏锐的生物本能,这种拟变革者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经由外部刺激产生**的人格。
不过在这个实验的过程当中,因为不成熟的剥离技术产生的剧烈精神刺激,其很可能化为某种扭曲的残次品,这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更加可怜——达成了目的,却没有利用价值,最后还是毫无意义只能丢弃的废品!
这种剥离试验的成功率只有低的另人发指的千分之一,根据veda的推演想要完成这个试验,大概需要生产5600名终端型拟变革者!
如果你以为这就很残忍了的话,那么接下来更是挑战你的认知极限,因为终端型拟变革者只是作为量子网络的终端而制造出的脑量子波收发器,所以他们精神意识的方面有着极为明显的缺陷,这最多只能算是类人型的生物电脑终端,所以当意识剥离技术成熟之后,因为终端型拟变革者所具有的特殊性,终端型拟变革者的意识体并不能够作为核心载体的素材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