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先您所想,因您而变”
“变”的内涵不清晰
续表
银 行
品牌愿景
说 明
民生银行
“服务大众,情系民生”
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
华夏银行
“同为华夏人,共结华夏情”
民族、地域色彩过浓
光大银行
“超越需求,步步为赢”
愿景描述模糊、雷同,传播过程中易被混淆 记忆
浦东发展银行
“笃守诚信,创造卓越”
广东发展银行
“创造卓越、追求超越”
中信银行
“承诺于中,至任于信”
文字秀,虽嵌入中信,但不易记住和传播
交通银行
“交流融通,诚信永恒”
愿景描述缺少和“银行”关联的暗示或提示
兴业银行
“服务源自真诚”
品牌愿景描述空洞
综上所述,品牌愿景描述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首先,要有一个不变的“内核”;其次又要有根据环境变化适时地进行“空间”的延伸;同时,品牌愿景的描述应易于传播和记忆,品牌愿景应是清晰、丰满、容易传播的。
(2)缺少系统化的品牌战略规划,导致品牌传播低效
目前中国银行业虽然有品牌战略意识,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品牌规划,很多银行业的产品形象广告与品牌形象广告过多地人为分离,缺少有效的结合,造成产品形象广告凌驾于品牌形象广告之上。
如“要买房,找建行”的影响远比“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要来得深远。当产品形象广告凌驾于品牌形象广告之上的时候,就会间接培养消费者的思维惯性,弱化银行业的其他强项,不利于银行业开展新的业务和其品牌形象的建设。
由于缺少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中国银行业经常出现总行与分行形象不统一的情况,在市场推广时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如各分行之间的VI不统一,形象代言人混乱,造成传播资源分散浪费,甚至出现负传播效应。
银行业品牌战略规划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整合总行与分行之间的传播资源,提高品牌传播的效率,减少重复性建设和浪费。
(3)缺少品牌战略管理,导致品牌形象屡受“暗伤”
由于中国银行业缺少品牌战略管理意识,品牌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的伤害。例如,“某某银行22版广告催百亿债权,近4000人被曝光”事件的发生,站在银行处理不良资产角度上看,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但从长远的品牌战略管理层面上看,则是一个反面的教材,对不良欠债客户进行媒体集中曝光是对消费者不尊重的一种表现,一个对消费者不尊重的银行,将会提高品牌形象传播的门槛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银行业品牌战略管理也应基于洞察消费者心智资源,重视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效益,采取过激行为对品牌形象造成“硬伤”或“暗伤”,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品牌形象。
2。 脱离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广告定位
“选择某某银行,实现心中理想”、“手持某某行卡,潇洒走天下”、“握住某某手,永远是朋友”银行广告或多或少有点“牛”,给了一种“口头做秀”感。这些银行形象广告的好坏,对客户来讲无所谓,因为它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符合“中庸”思想。可是,如今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剧烈,每个银行凸显个性,区别于对手,已成为银行业一个重要的传播课题。
好的广告是建立在洞察消费者内心需求基础之上的,能与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形成共鸣,并最终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对银行的需求主要有五个层次:
消费者对银行需求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方便需求。如银行密集的受理网点、各种形式的电子银行等,都是以方便消费者为导向。
第二层次,信赖需求。如银行的全国性网点,细致的服务等都是基于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信赖感。
第三层次,安全可靠。如个人信息的保密、存款的安全性,银行对个人而言没有破产的风险等。
第四层次,个性化服务。如天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