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页)
,离边塞还有百余里地,突遇暴风火发,姚尹等七人殉职。四月,黄雾四塞。六月,数万青蝇集未央宫殿中。八月,两月上下相承,并出现在早晨的东方。九月,流星光芒照地。十二月,甘泉寺中的大树被狂风拨去。郡国有十分之四的地方受风灾。
一年之中,如此频密地发生异象,身为皇帝,不可能不诚惶诚恐的。皇朝前途,百姓民生,这一切,都是不能不忧虑到。而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仍异象不断。比如,年头出现大旱,年末又发生大水;天上出现日蚀,地上的雨灾、雪灾、地震等灾害不断。当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汉朝这么大的国土,人口众多,不在此处发生些灾异,就会在彼处发生些灾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常事情。不象地广人稀的地方,发生灾异了,没人感受到,也不会有人知道。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些异象感到恐慌。朝中仍有大臣是头脑清醒的,毕竟这些灾祸,实在不是人力所能面对、所能避免的。
“皇上。”三朝老臣右将军史丹颤抖着声音启奏道:“皇上所言,实乃自然之现象,而非皇上之过也。在圣君武帝一朝上,也曾发生过,万望皇上切勿过于忧虑。”
“但朕为人君,若天地问责,朕自当承担责任,怎能推卸逃避呢?况且,朕也实在不能与先祖相比。先祖当日,尚且要下罪已诏。”
“昔日孔子面对黄河水滚滚而去,悲从心来,他叹息时光之流逝,但老子这样对他说:人生于天地间,是与天地结为一体的。天地是自然之物,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可悲?依老臣看来,老子此言,实也是在劝解皇上。灾异是天地之自然,梦是人生之自然,皇上又何必过于焦虑?”
史丹接着又再说道。
王莽知道史丹是皇上为太子时的师傅,对皇上有过大恩,但不知道他熟悉老子的学说。不过,因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对儒生来说,熟悉老子的学说也是正常的事情。对老子没有了解,反倒是不正常的了。
“古代圣贤,他们的智慧,对我们今人自是有启发吧。”
刘骜其实是满好的一位皇帝,对民生有仁有义。每有灾异发生,他都力促应对。包括减税、大赦天下,还花大气力去治理黄河。为了败善民生,应对灾异,一切人力能做的事情,他都努力去做了。只是他的运气确实不那么好,历年来灾害不断。他既奉天命治理社会,发生灾异了,自是要承担责任。
“此非上天问责于君,实乃臣等无能之罪,不能为皇上分忧。”
面对刘骜自责之言,众大臣也不免惶惶。
刘骜对他们摆摆手,他并不想责备各位大臣。见大臣们纷纷自罪,他就不想再说下去了。毕竟那只是一个梦,并不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
“丞相刚才有何事想讲?”
刘骜想起自己说话之前薛宣曾开口启奏,就问他道。
“皇上,近年来,各地安心于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少了。在人们中间,弥漫了一种惰怠的情绪,都想经商发财,宁可荒废农事,对这一现象,臣认为我们要想办法去矫正。”
薛宣便启奏道。
“哦。”薛宣此言,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骜沉吟了一下:“那么各位卿家,对这个问题又有什么好的想法?”
刘骜想听听多方面意见。
“丞相说得有理,商人盘剥农民牟利,如果我们不去正视这一现象,并加以矫正,大家就都争着去经商而不种地,必导致社会动荡,那时,国家危矣。”
尚书令孔光大夫附议薛宣的意见道。
“但商业有利于货物流通,在各地互通有无,其实不是大好的事情吗?”
抑商是文帝时立下的政策,但到成帝时,其实早已松动了许多。
“理论上说是这么回事,在平常的日子里,似乎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一旦到了一些重要的,或关键的时候,那些奸商,称之为机会之日。便囤积居奇,大肆掠夺农民;更有甚者,竟敢倒卖救灾物资,致社会于危难中。若不果断地不加以抑制,势必危及百姓生活,天下不安。”
随着孔光的表态,光禄大夫师丹、廷尉朱博、以及丞相司直翟方进等人,也纷纷发言支持丞相薛宣的意见,希望皇上颁布一份抑制营商的诏书。
刘骜想想,这或许也是一个道理。如果农业是国家的根基,若社会上商业过分发达了,那么,由营商带来的丰厚利润,势必会吸引人们弃农从商的。这对皇朝而言,实在可以认为是舍本逐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