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里城前牢牢牵制住叛乱者”。后来,一个忠诚跟随尼科尔森的锡克教徒在墓前痛哭道:“当时,蹬蹬的马蹄声在数里之外就可清晰听到。”在与20万敌军对峙了6个月之后,英勇的英格里斯指挥军队对勒克瑙围攻,英军伤亡人数少到只有32人,不到一个团,尽管这一战斗异常引人注目,但其最辉煌的战果是针对德里城的围攻。虽然在表面看来,英国人是围攻者,但实际上他们却是真正的被包围者。
这些驻扎在开阔地带的英国军队人数少得可怜,包括欧洲兵在内总数也不过3700名人。而且每天都要受到叛军的袭扰。有一次,叛军人数曾多达75000人.这些叛军在英国军官的指挥下接受过欧式训练,且有源源不断的军需品供给。驻扎在城外的这一小支英国军队,在炎炎烈日下忍受着灼烤,死亡、伤残和疾病都没有能使他们丧失自己的斗志。敌人以压倒性优势的力量向他们发起过30次进攻,次次都被他们全部击退。
那场战斗中的勇士之一,哈德逊上校曾说:“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士兵能够在这种情形下坚持下去,他们要么被打败,要么投降。”那些勇士们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毫不犹豫退缩,以崇高的韧性坚持着,战斗着,直到冲过了“逼近死亡的突破口”,大不列颠的旗帜义在德里城墙上空迎风飘扬,他们才稍事休息。所有在那里的人都是伟大的——士兵、军官以及将军。无论是早已习惯了战场上这种严峻状况的普通士兵,还是平素耽于养尊处优的年轻军官,都在这里证明了自己的勇气。
英国军队的力量与顽强,良好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英国人在这场激战中为自己赢得了荣耀,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如果那些幸存者和后来人,能从这教训中有所启迪和裨益的话,那么,这种代价再大也是值得的。
。 想看书来
本色做人(1)
在印度和东方,各族人民在战争中所展示出的力量和勇气丝毫不逊色于英国人。而且,在许多其他方面的行为中,他们比英国人更加爱好和平与仁慈。那些英杰义士们将在人们心中永远留存,那些真理的传播者们也永不会被遗忘。从泽维尔到马蒂和威廉斯,有一大批杰出的传教士,他们以一种忘我的精神辛勤地工作,决不为扬名于世,而是为挽救自甘堕落的种族。
这些人凭着巨大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忍受种种艰难困苦,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历尽磨难,饱尝辛酸,却仍义无反顾地沿着自己既定的道路前行。在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是弗兰两斯·泽维尔。他出身名门,生活中并不缺少享乐、权力和名声,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世间还有比等级和地位更有价值的追求,还有比积累财富更高尚的志向和抱负。
在礼貌和精神情操方面,泽维尔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他勇敢、可敬而又慷慨大方;善于领导且颇具才能;易于说服而又颇具感召力,是一个极富耐心、意志坚定而又精力旺盛的人。21岁的时候,他成为巴黎大学的一名哲学教师。在那里,扎维尔成了罗约拉的亲密朋友和同事,不久,他带领第一批新入教的一小帮救徒到罗马去朝拜圣地。
当葡萄牙的约翰三世决定把基督教移植到印度地区以扩大他的影响时,他首选波巴迪纳作为他的传教士,可是.波巴迪纳由于重病在身未能成行,约翰三世只得另找人选,这次,他选中了泽维尔。泽维尔缝补了破烂不堪的法衣后,只带了祈祷书.就向里斯本进发,从那儿搭船踏上了这次东方征程。
在他所乘坐的这艘去印度果阿的轮船上.还有总督及赶赴印度增援的1000名官兵。虽然船上有一间小舱室可由扎维尔自由支配,但在整个航程中,他都头枕缆绳,睡卧甲板,和水手们吃在一起,对他们处处关照,并且带领他们娱乐、帮助他们护理病患,他因此而完全赢得了水手们的心。他们都对泽维尔十分尊敬。
到达果阿,对那里人们堕落的生活,泽维尔感到震惊,不论是外来人还是本地人都是如此。外来者带来了各种邪恶,肆无忌惮,丝毫不受约束,当地人则盲目模仿。泽维尔摇着手铃走遍果阿的大街小巷,他恳求人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那里去接受教育。
不久,他招收到了一大批学生,每天认真地教导他们。同时,他还走访了麻疯病人,以及各个阶层中处境悲惨的人们,试图缓解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生活的真谛。每听到人们痛苦的哀诉,他都感怀于心。当听说马纳采珠渔民的沉沦与凄惨境遇后,他便即刻赶去看望。他再次摇响手铃发出仁慈怜悯的召唤,他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