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莎白身上。虽然这位英国历史上首位名正言顺的女性君主曾经带着伊丽莎白一起参加过在伦敦举行的庆功游行,但是两人之间多年的积怨很快就死灰复燃。玛丽一世永远也不会忘记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博林对自己的母亲阿拉贡公主凯瑟琳和她本人施加的报复性虐待。 尽管安妮·博林挤走凯瑟琳并成为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时伊丽莎白还没出生,但玛丽一世从同父异母的妹妹身上看到了安妮的影子,这令她感到厌恶。她总是说伊丽莎白拥有〃英俊小生马克·斯米顿(Mark Smeaton)的面容和神态〃,这可不是夸她漂亮。斯米顿是被凭空指控为安妮的情人而被处死的。玛丽的意思很明确…虽然伊丽莎白的样子比自己更像亨利八世,但她们俩根本就不是同胞姐妹。 玛丽一世不光恶意猜疑伊丽莎白的身世,她更加不放心的是英国人民对伊丽莎白的拥护和支持,最严重的问题是伊丽莎白对新教的笃信。她对妹妹本来就心存顾虑,西班牙驻英大使还在一旁添油加醋,因为他也认为如果今后伊丽莎白即位,她将对以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构成潜在的威胁。他警告玛丽一世说,她的妹妹〃可能在自身野心的驱使下,或是在别人的诱导下作出危险的计划,而且别人将很难阻止她按照计划采取行动〃。这个提醒对玛丽一世来说纯属多余。 机敏的伊丽莎白十分清楚,玛丽一世那套贯穿全部政策始终的狂热天主教主义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威胁。毕竟〃血腥玛丽〃的绰号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她掌权期间,数以百计的新教教徒命丧火刑柱。玛丽一世那犀利的眼睛、果断的语调和毫不妥协的行事准则向世人表明,这位女王可不是吃素的。伊丽莎白明智地决定遵守姐姐的游戏规则,并加入了天主教教会。 玛丽一世一开始并不知道伊丽莎白作出这么大的转变究竟是怀着什么目的,所以她感觉很高兴,并赏给妹妹很多珠宝首饰。但她不会永远被蒙在鼓里的,因为伊丽莎白就像坐不住的小孩子似的扮演不好虔诚教徒的角色,一来是演技不够,二来是不大情愿。根据记载,伊丽莎白在第一次做弥撒的时候〃在前往教堂的路上一直面露苦色地大声抱怨胃疼〃。伊丽莎白在救赎仪式上如此不敬让玛丽一世大为光火。很快,玛丽一世就对她新仇加旧恨一起清算了。 不过伊丽莎白对玛丽一世驯服的态度让玛丽一世无法与妹妹反目。虽然她向议会提交了议案,宣称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无效,所以伊丽莎白不是合法后代,但这只能算是陈词滥调罢了。包括她父亲和弟弟在内的大多数英国人都曾经管安妮·博林的女儿叫〃野种〃。玛丽一世要想打败妹妹就得找点别的事由,而她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件事上。 这个时候,玛丽一世作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论其可怕程度,在她5年的统治期里其他所有的举措都无出其右者。她决定和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未来的腓力二世缔结婚约。以排外著称的英国人历来就对外国人没什么好感,这下听说要有个外国佬来统治英国,他们就更不干了。玛丽一世全然不顾臣民对于外国人的排斥,执意要通过与腓力的联手统治让英格兰重新回到罗马教廷的怀抱。玛丽一世认为伊丽莎白是鼓动人们反对这场婚姻的主谋。她给伊丽莎白修书一封,恶狠狠地警告说:〃你目前愚蠢的行为我已经了如指掌,如果你再从中作梗的话,你将为此感到后悔的。〃当英国人民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发展为反抗和暴动之后,玛丽一世说到做到地兑现了自己的威胁。  
第23章 同室操戈(2)
伊丽莎白原本在玛丽的许可下离开了宫廷,搬到乡下居住,但是当托马斯·韦亚特(Thomas Wyatt)率领的起义军攻到首都伦敦的时候,玛丽一世立刻把伊丽莎白召了回来。由于这次起义的目的是辅佐伊丽莎白即位,所以她受到了严密的审讯,但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她与此有关。但是玛丽一世不管审判的结果是否认定伊丽莎白有罪,就把她关进了伦敦塔,多年以前伊丽莎白的妈妈就是在那里被砍了脑袋。 伊丽莎白对自己可能遭遇的厄运感到非常恐惧,她恳求在自己被押送之前能够再有一次给姐姐写信的机会,因为她相信必须靠这封信澄清事实才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在信中,她发誓说自己〃绝对没有听取或实施任何企图颠覆女王统治的阴谋,也从未允许过任何可能有损您人身安全或是可能危害国家的事情发生〃。 伊丽莎白知道只依赖这样空泛的保证肯定收效甚微,因为玛丽一世坚信自己的妹妹就是个深藏不露、心肠恶毒的异教徒,所以她得从更高的层次上争取女王的同情。首先,她提醒女王说在她出发去乡下之前,女王曾承诺〃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