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后,辽军只得提出议和。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朝派使曹利用与辽国萧太后进行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合约规定:辽国归还占领的宋朝土地,宋朝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当时宋年收入一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三千万以上。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这次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狄青不为出身怅
面涅将军:
狄青字汉臣,是北宋的名将。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时因兄长与人斗殴,代兄受过参加了军队。后来狄青在与西夏的战争中英勇作战、屡立功勋,最后做到了枢密使的官职,成为了宋朝最高的军事长官。由于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士兵地位非常低微,为了防止逃兵,脸上都被刺了字,古语称之为“面捏”。狄青身居要位,脸上却依然留着刺青。宋仁宗曾经劝说狄青将字用药把字除去,狄青却坚决不肯,并说:“陛下你提拔人才不计出身,为臣留着这些刺青,要让士兵们看一看应该如何去做。”后来有人拿着一副狄仁杰的画像找到狄青,对他说:“将军既然姓狄,不如认狄仁杰为先人好了。可以抬高自己的出身。”狄青却说:“我不过是干出些起色,怎么能乱认是狄公的后人。”坚决地拒绝了这件事。
文正岳阳悲天下
庆历新政: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宰相。范仲淹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他的《岳阳楼记》中曾提出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宋朝由于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政策,造成了官僚过多,行政效率低,人们生活苦难。公元1043年,范仲淹与富弼在宋仁宗赵祯的授意下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一系列的新政。由于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 这些新政清减了官僚,提高了行政效率,鼓励了生产。但由于庆历新政触及到了整个士大夫层的利益,改革受到了他们的坚决反对。公元1045年,范仲淹和富弼等人先后被被排挤出朝廷,各项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欧阳划沙艺业成
沙地习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欧阳修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欧阳修年幼时家中贫困,无钱买书,只能从别家里借书来看。由于没有钱买纸笔,欧阳修便来到河边的沙滩上,找来一只小木棍当做笔在沙地上写字。用小木棍写在沙子上的字,用手一抹便能抹去,欧阳修靠着这些不花钱的“纸笔”刻苦练习。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欧阳修最后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后来欧阳修不仅参与了庆历新政,还曾经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欧阳修不仅与宋祁同修《新唐书》,还独自编写了《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欧阳修提倡平实文风,在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时所提拔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都有很大影响。
包拯铁面传美誉
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的名臣。包拯执法公正、不避亲党,以断案英明刚直而着称于世。在汴京为官的时候,包拯打开官府正门,让前来告状的人能够直接来到大堂上告状。由于包拯的严格执法,汴京的皇亲贵戚、宦官再不敢胡作非为了,京师的百姓间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包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为:后世的子孙当官,有贪污行为的,不许回老家,去世之后不许埋在祖坟中,也不许算是包家子孙。)人们称包拯为“包青天”,后世有许多关于包拯的故事流传。
安石变法意图强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因被封为荆国公,世人又称之为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宋神宗即位后,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立志革新。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顼召王安石入京城,以图变法立制、富国强兵。王安石到达京城后,进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农工、限制垄断、增强军事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