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第3/4 页)
是连以前的债券的利息都付不出去了。
要知道杨潮为了促销债券,让老百姓接受这种借钱给官府的方式,可一直采取的高利息政策,月息三分,一年利息达到三成,欠下的三千万两三年期债券,一年利息就是一千万。
债务负担相当沉重,但是还得借,不过今年杨潮不打算付高息,而是推出低息债券。
哪里有国家借高利贷的呢,国债自然是要比贷款利息低得多的,后世通行的国债利息,一般都不会超过一年百分之十的利息,往往在百分之七左右,甚至有百分之五以下的。
国债利息高低,往往跟国家的信誉度有关系,信誉评级高的美国等国,国债利息就低,希腊这样的国家就得用超过百分之十的利息借债,当然他会赖账。
杨潮可不会赖账,而江南大都督府目前看来也不太可能破产,所以杨潮觉得,自己应该可以用三分的年利来借一大笔债。
至于江南银行不支持的情况,他打算直接推向民间。
杨潮以前发的高息债券,认购者基本上分为三种,依然被百姓持有的大概有三千万两。
第一种就是普通百姓,家有余财的中小商人阶层,他们通过钱庄认购了大概一千万两。
剩下两千万两中,其中一半是直接留给江南银行的,另一半则被各种承销商人承包了。
之所以给江南银行留一千万两份额,不是三千万两卖不出去,而是因为杨潮要通过江南银行向市场注入一千万两的货币,如果卖给百姓等于从市场上抽走了流通货币,在通胀率低的情况下,这是很不明智的。
另外一千万,则是被大大小小的当铺、钱庄给留下了,要知道徽州人取息最低的当铺,月息也是三分左右,债券月息却高达三分,他们作为承销商还能得到一分的提成,只需要用九两银子就能买到十两的债券,显然比他们放贷款都挣钱,那么持有债券自然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现在在江南银行不肯购买,杨潮又不想从老百姓手里抽走流通货币的情况下,最佳的出售对象自然还是这些当铺和钱庄。
但是很快杨潮就发现了问题,这些当铺和钱庄倒是勉强认可低息债券,可是他们不是自己持有,而是忽悠自己的客户,让那些有余钱没处去的客户将银票换成债券储存起来,而钱庄和当铺则直接获取承销费。(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节食利阶层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全都是银票,杨潮没想到的是,第一笔发行的一千万,三年期三分年息债券,竟然换来了一千万的银票,是银票而不是白银。
对于已经完全接受了银票的江南,银票就等同于白银,但是对杨潮来说,却不是如此。
杨潮看来白银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联系经济的货币而已,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至于说现银子,还是纸币,只要能百姓接受,那就都是货币。
可是现在收上来的都是银票的话,那么意味着市场中有大量的通货被债券抽走。
市场中少了这么多流通货币,势必会造成通货紧缩,相对于通货膨胀,有时候通货紧缩更为要命,会引起生产的大规模收缩。
杨潮通过银行推向市场的银票,总数也只有五千万,收上来五分之一就已经很要命了,如果在继续这样发债券,影响太大。
杨潮既要通过民间筹集资金,又不能抽走流通中的纸币,这是一个很难的操作。
之后必须保证出售债券得到的是银子,而不是银票,因为将百姓手里的银票大量抽走,要么降低了生产领域的资本,影响经济运转,要么就是直接引起了通货紧缩,这些都不是杨潮愿意看到的。
“看来不能向来百姓发行了,必须让有钱人将窖藏的银子拿出来啊!”
杨潮琢磨了片刻,立刻就停止了债券的发行,接下来他要亲自推销债券了。
天下哪里银子多?
毫无疑问是徽州,晋商崛起之前,徽商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商帮。
大明最豪富的盐商中。出身徽商的商人可以跟晋商背景的商人分庭抗礼,在其他行业,徽商则占据全面的优势。
所以杨潮将推销债券的目光投向了徽州。之所以瞄准徽州,是因为徽州的巨富之多,冠绝大明,家资百万的豪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是绝不罕有。
徽州所有富商加起来,窖藏的银子就算没有一亿两,估计也有八千两,这是一部巨大的财富,只可惜只能放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