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第1/4 页)
今年杨潮进账已经超过了三千万两,商税成功突破了一千万两银子,粮税增长倒是不大,有了江西和浙江两个产粮大省,也不过增加到了八百万两银子,当然一千万担粮食没有计入其中,钞关通行费用是七百万两银子没有增长,关税收入五百万两也没有大的增长,光是银子就收了三千万两,如果将粮食算进去,市价就值两千万两银子。
光是三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就足够震惊天下了,崇祯皇帝竭泽而渔加征三饷的时候,整个天下的税收也不过两千多万两银子,却逼的天下汹汹,李自成动辄啸聚数百万人。
而杨潮却只用了半个天下,就征收到了这么多银子,但是就算是最有偏见的缙绅阶层,也不得不承认杨潮治下“百姓日宽,食用日贱”等语。
如果这还只是让小朝廷和清廷感到奇怪的话,那么杨潮还卖出了三千万两银子的债券,向江南等地借了三千万两银子就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了,以小朝廷那些不太清楚情况的文官看来,这种借债显然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一部分,李如月一直认定,杨潮这是在用宝钞恶法。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往往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治理习惯,秦国二世而亡,就认定秦国一切都是坏的,汉代一开始采取分封制,大量的刘姓诸侯分封天下,可是没几年就开始征战不休了,到最后还是必须大一统。秦国的法律森严,他们不知道略加修改,却一反法治两千年。
大明朝初期,朱元璋觉得印刷宝钞,可以控制天下之财,好像印多少钱就有多少钱一样,皇帝可以控制天下的财富了,于是干脆禁绝了金银和铜钱的流通,他儿子朱棣也坚持这种做法,但是发现到后来,百姓私钱根本就禁不住,而宝钞却没人肯要。
原因就是,朝廷滥发宝钞,却不肯回收,不肯用真金白银收回宝钞,朱棣只是在无奈之下才设立了钞关,要求用宝钞交税,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收回一部分流通的宝钞,可是宝钞继续滥发,而钞关的官员甚至都不想要宝钞,弄到最后从宋代良好经营,元代虽然不太稳定,但是始终延续了几百年的纸币制度,就在大明朝两个不通经济的皇帝手里玩废了。
而文官则不思索其中的道理,反倒一耙子打死,坚定认为印刷纸币就是坑害百姓,宝钞是恶法,从此讳莫如深,但是按照他们的道理来讲的话,这是祖制啊!
而杨潮印刷纸币,出售债券,全都是纸质票据,看不懂的文人不去仔细琢磨其中道理,反而一口咬定这就是在利用钞法劫夺民财。
但是他们骂的凶,却不妨碍杨潮治下经济随着更容易流通的纸币的出现,一天比一天更活跃,税收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长的快速。(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节低息债券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后世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有足够劳动力和原材料用以增加生产力的情况下,货币增发不会推高物价,只会增加商品和服务。供需联动,物价不受影响。
后世德国一战后经济紧缩,黄金储备全部用来坏债,通货膨胀到了买面包需要用车拉钱的地步,经济完全崩溃!
希特勒上台后,采用货币改革,发型大量没有黄金支持的货币,反而瞬间就改变了德国经济。就是因为用生产力来给货币做支撑的原因。大量的货币增发,只要有相应的生产就绝对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而大明朝缺乏原材料吗?在农业经济时代,原材料基本来自于农业,江南的农业似乎足以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缺乏生产力吗?农业时代的生产力主要就是劳动力,而劳动力在中国似乎从来不是个问题。
在原料和生产力都不缺乏的情况下,发行相应的货币,不但不会通货膨胀,反而是刺激生产。
当然大明朝的文官还达不到后世著名经济学家的境界,其实杨潮也是一知半解,他只知道后世都是纸币这种信用货币,所以不想让货币受制于白银这种中国稀缺的金属,所以才建立了江南银行,并且通过发行债券,以白银的名义,将官府信用变成了货币。
以后世会计学的观点来看,货币其实没有什么神秘感,只是用来进行货币统计的一种工具而已,就像工匠手里的尺子一样,只是用来衡量生产和消费的记账数据而已。
而在大明这种极度缺乏重金属的经济体中,短缺的贵金属相当于让会计工具短缺。造成因为无法入账清算导致生产无法自然扩大到她应有的程度。
当然杨潮也担心货币供应过量引起的通货膨胀,甚至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