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1/4 页)
但是杨潮显然失误了。北边的虏兵不但没走,从第二天开始,反而加紧了骚扰的频率,甚至开始强攻起来。
看着一波又一波推着盾车,跑到仓库三十步距离内,然后盾车后的虏兵开始拉硬弓、射重箭,跟杨潮的鸟铳手和弓兵对攻起来。
一方有盾车保护,一方则是有矮墙和仓库保护,一时间也算平分秋色。
可是说到底杨潮更占便宜,毕竟简陋的盾车。不可能跟矮墙,更不可能跟仓库相,虽然盾车可以挡住弓箭,也能挡住鸟铳,但是挡住一发两发,还能挡住十发二十发吗?更不用说杨潮手里还有虎蹲炮这样的大杀器,一炮能将盾车轰出一个大洞,大将军炮跟千金弗朗机更是一炮能将盾车轰飞出去。
可虏兵也是狡猾的,他们的盾车一破,立刻逃走。毫不拖泥带水,回去后换一辆盾车继续来。
好像打定主意跟杨潮这么消耗下去。
可是杨潮看不明白,虏兵要用这种办法消耗自己的弹药?
杨潮不认为虏兵有这个能力,是虏兵死光了。杨潮的火药大概也打不完,铅弹也发不光。
可是虏兵不知道,也许他们想用这个办法消耗光杨潮的物资,然后冲来。
但虏兵为什么要这样做?
杨潮实在是弄不清楚,作为一个抢掠集团,作为一个入关后很少攻打坚城的劫掠集团。而且还不是主力部队,只是一只小分队,没有攻坚武器,全凭临时打造的盾车,凭借弓箭和马刀,要攻击防守森严的堡垒?
除非虏兵指挥是个傻子,否则实在是难以理解对方这种做法。
但杨潮也乐得跟对方这样玩。
虏兵哪怕不相持,盾车打碎后,哪怕跑的再快,也总会被鸟铳收走几条命,一天下来虏兵不丢下十几二十条人命,别想过得去。
这样的死法,不等自己消耗光,虏兵先耗死了。
虏兵的指挥显然不是傻子,相反虏兵的指挥大大的狡猾。
很快杨潮发现他们在声东击西,他们四处出击的游骑出现在四周各个方向。
他们绕道河西边,试图攻打停在码头边的船只,绕道仓库南边,抢光了那些被砍光脑袋的虏兵尸首,搬空了南边虏兵大营的粮食物资,甚至牛羊。
“金子,金子!”
几声喊叫声,让杨潮发现了自己一个很大的失误,对方抢走了所有的尸首,地留下了零散的一锭锭金子。
这些金子显然是战死的虏兵身的,尸首被抢走,大部分金银都被活着的虏兵拿走,但是总有遗落的,在阳光下发出迷人的金光。
而让虏兵抢走尸首,并且专门命令自己的士兵一枪不发的,正是杨潮,是杨潮给了这些虏兵机会从容的拉走了他们同胞的尸首。
杨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杨潮认为这些尸体一直放在这里容易滋生病菌,万一感染了自己的人,那得不偿失了,有敌人做清道夫,自然再好不过,可没想到自己也将这些虏兵身藏着的金银给漏掉了。
既然是抢劫集团,是为抢劫而来,虏兵本来有私藏战利品的习惯,而且很多虏兵都是余丁,不是被阿巴泰组织进来劫掠的,而是自愿来的,他们自备粮食、马匹,目的是为了抢掠,因此这些人藏起来的东西更多。
但是杨潮显然不太了解虏兵的情况,仅有的一些了解,也是在戚继光兵书看到的,但是戚继光时代,有戚继光坐镇边境,好像虏兵南下抢掠不太容易,可能东西没抢到到先丢了脑袋,因此那时候的虏兵不像什么劫掠集团,反倒像是给明军送军功人头的送功集团。
更准确的情况,则是老金告诉杨潮的,但是老金那个时代的虏兵还没有入过关,在关外小打小闹,似乎也没什么私藏战利品的习惯,起码老金没有告诉杨潮,大概老金虽然是骁勇的戚家军一员,但是戚家军也没落了,而虏兵却是努尔哈赤时代最凶悍野蛮的时候,老金大概没有什么机会从虏兵身搜刮战利品,因此不了解这个情况。
这导致杨潮放弃了一个大好的发财机会。
从现场遗落的金银例情况来看,虏兵显然抢劫了很多很多黄金。
杨潮不知道的是,根据相关记载,阿巴泰此次入寇,俘虏三十六万人,掠获黄金十二万两,银二百二十万两。明朝金银价在十一左右,即便因为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更广,金银的存量二百二十十二显得也太夸张了。因此唯一的解释是,在同等重量下,八旗兵更愿意私藏价值更高的黄金,因此那部分例之外的黄金自然是被士兵私藏起来了。
没想到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