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2/4 页)
周延儒不是对杨潮有信心,而是对闹事的那些复社和东林中的年轻书生没有信心。
这么一说,吴昌时也觉得有道理,经过北京朝堂的洗礼后,他也很清楚,那些没有做过官的书生,真的太稚嫩了,南京官场可有不少老狐狸,随便谁出面都能解决,这次推出这个杨潮,怕是南京官场使的一个障眼法,推出来的一个挡箭牌,说白了跟阮大铖目的一样,弄一个傀儡,一个替罪羊而已。
但是吴昌时也不得不奇怪,杨潮是何等人物,竟然能几次三番的被那些人当挡箭牌,要知道,有时候被人利用,给人背黑锅,也不是谁都有资格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八节二立社
金陵四公子大会桃叶渡。
南京城将近五百书生齐集于此。
桃叶渡在淮清桥东,十里秦淮河与青溪在这里交汇,水面宽阔两岸繁华,画舫河房林立。
桃叶渡的名字来源没人说得清楚,但是传说很多,有的说东晋时期,这里两岸遍植桃树,桃叶、桃花飘落河面,有撑船渡人过江的艄公看见了说桃叶也渡河,因此桃叶渡由此得名。
关于桃叶渡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东晋时代的王献之,王献之有两个侍妾,名曰桃叶、桃根,王献之深爱两个侍妾,而两女娘家在河对面,因此常常往来桃叶渡口,王献之常常在这里守望,这里是桃叶渡河的地方,因此得名。
这个传说因为涉及到爱情故事,因此更给桃叶渡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事实未必如此,后世有人考证真正的桃叶古渡其实长江上的渡口,位置在浦口的桃花山下。
但是秦淮河文人汇聚,历朝历代长有文人诗人在桃叶渡作诗,因此秦淮桃叶渡的名气远大于浦口桃叶渡,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由于是渡口,因此对岸有一处平坦的空地,中央还有一个亭子,这里又有许多人文故事,又是著名景点,因此文人墨客常常在这里游玩,在这里集会。
金陵四公子也选择这里,因为媚香楼虽好,可是不可能容纳几百人与会,那样就没有气势。
金陵四公子之所以邀请众书生集会,原因是他们有一个野心,他们想借助这次对抗锦衣卫,甚至坐牢后取得的声望,成为江南年轻士子中实际的领袖。
“各位仁兄。吾等熟读圣贤之书,虽未列入朝堂,或一秀才。或一举人,或童生白身。但位卑不敢忘忧国。虽在乡野,不忘报国之心。特邀众贤君子,集会桃叶古渡。”
黄凤府站在桃叶渡亭下声嘶力竭的大声叫喊。
四公子和十来个举人,则坐在桃叶亭里面,气定神闲的交谈。
而亭子外面,一众书生,青衫儒服,静坐在地。下铺竹席草席,静静的听着。
远处渡口两边,还有许多的百姓,正好奇的围观。
黄凤府很激动,在几百个书生面前大声议论,这种抛头露脸的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
给他这个出头露面的机会的是四公子,而给四公子机会的则是杨潮。
黄凤府昨夜拜会四公子,向四公子建言,四公子开始不以为意。尤其是冒襄一直不甚喜黄凤府,但是当黄凤府说完,几人完全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竟然还有这样的机会,而机会险些就白白错过了。
黄凤府出完主意后,当即表示他愿意鞍前马后替四公子张目,四公子互相商议了片刻,就答应让黄凤府帮他们邀群书生集会,要黄凤府帮他们做事。
所以才有了今日的桃叶集会盛况。
“吾等齐聚于此,非为哗众取宠,乃为天地公义。衮衮诸公。南畿士子有之,苏杭士子有之。齐聚南都,盖因锦衣卫跋扈不法。吾等乃为生民立命而来,为天地立心而来!”
黄凤府说的书生们中一阵阵激动,很打动他们的心。因为锦衣卫惹了众怒,这些书生才慷慨而来,本来也许只是一时气愤,却没想到自己的行为竟然提高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程度,当然冠以这种大义之名,他们更乐意接受,而且接受的心安理得,接受的非常舒坦。
“今无南畿、苏杭之别,只有精诚赤子之心。吾等不计个人得失,不惧权贵之威,随金陵四公子,敢问诸侯讨公义,敢向天穹挂新星。本持公心,四公子不计安危,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说道这里,所有的书生一阵阵迷糊,这到底要说什么啊,绕的人头晕。
只有桃叶亭中的人面色平淡,胸有成竹。
黄凤府说到这里大吸一口气:“昔者,有天如公张溥,大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