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秀才也未必不喜欢武器。
不过这些武器中,明晃晃的腰刀最受欢迎,其次是弓箭,数量最多的长枪反而不受欢迎。
腰刀只有十把,杨潮自己用了一把,给了赵康一把,其他的封存起来。
杨潮想用这种区别对待,让士兵们产生认识到官兵有别,有对比才有向上的动力。
长枪和弓箭,暂时都没有发下去,也都先封存起来。
然后带领士兵,清理出了靠近南墙附近,有三分地左右的一块菜园,在上面插上立木。
立木一人高,又给上面裹上茅草,外面用草席扎紧,用黑漆标画出胸、腹、头的位置,制成靶子。
用了三天时间,在墙根下弄好了九个靶子。
杨潮才每人发了一杆长枪,包括自己一人一杆。
杨潮练兵,也练自己。
因为练兵是为了让士兵拥有战斗力,不但是为了打赢仗,而且也希望士兵能够活下来。
打赢和生存,是一只军队最重要的两件事,两件事往往没有冲突,打赢的军队,总能生存下去,总打败仗的军队,一次两次侥幸能逃掉,总有被歼灭的时候。
杨潮为了士兵能生存,所以训练他们,他自己也不想死,所以自己也练。
“预备,刺!”
杨潮一声令下,自己也跟着刺杀过去,瞄准的是靶子的胸部,可是刺中的却是头。
可是杨潮自己可没有功夫,也不懂武功,但是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片段,太假了。
只能一步步摸索,所以一人发了一杆枪,杨潮心想,刺的准,刺的狠,总归有用吧。
“预备,刺头!”
“杀!”
一个星期后,号令也改了,从开始的无序随意刺杀,变成了刺头、刺胸和刺腹等号令。
同时杨潮下令后,同时刺杀,嘴里也喊一声杀显得很有气势。
三十个兵,就剩下了八个,几乎是四选一。
留下的人,确实比走了的要强,不管是服从性,理解力都更强。
刺杀训练也掌握的很好,甚至有几个,比杨潮自己还好的多,刺杀的更准,更狠。
不出意外,这就是杨潮将来军队最基本的班底了。
第六十五节消息
为了这个班底,杨潮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三十个人,只留了八个,而且还耗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但是杨潮认为这很必要,兵员素质太低,就只能用这种高淘汰率来遴选,当然杨潮相信人跟人的差距并不大,只要合适的训练,都能掌握某些技能,可是杨潮没有时间,所以才用这种优胜劣汰的残酷方法,来挑选出那些更有天赋,更聪明,学习能力更强的人。
就是这样,杨潮也耗费了三个月,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本来杨潮还以为自己时间充裕,距离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还有两年之久,但是现在看来,两年时间都未必够自己用来攀爬到一个可以改变历史的位置。
说白了,这也是杨潮是外行的原因,如果是一个正宗的部队军官的话,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就能练出一支精兵了,可自己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靠着兵书上面的文字来揣摩领悟,自己摸索练兵,能快才怪了。
士兵刺杀训练一直持续到了八月中旬,杨潮正打算过几天去给上级千总和副将送礼去,结果康悔找到了军营中来。
新江口的水营戒备并不严,但是而且靠近江边,非常潮湿,一般没人来这里。
杨潮以为是青楼那边遇到了急事,直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王潇送消息来了。
杨潮听完,立刻就跟康悔离开了军营。
事情成了。
周延儒再相板上钉钉。
王潇从北京发来急报,专门让一个仆人从北京连夜赶往江南,不过却也不是专门给杨潮送消息,而是给他王家送。
仆人到了扬州,过江后直奔江南,但是在镇江又派快船转到南京,来通知杨潮一下。
杨潮早就嘱咐过王潇,一旦事成,要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王潇做的算不错了。
相信此时消息未必传到杭州,距离更近的杨潮这里先知道了。
已得到这个消息,杨潮什么都顾不得了,第一时间先赶到了江宁县衙,求见县令。
……
上次的集会过后,江宁知县杨文骢时常烦躁,频繁的去青楼散心。
烦躁的是,上次本来是那么好的一个机会,让自己可以跟张溥加深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