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一个男人一生也只有一个第一次,杨潮幸运的得到了第二个第一次,因此他想珍惜。
所以最后才没有碰青梅,那青梅为此还哭了起来,以为杨潮嫌弃她,杨潮解释了一下,她才破涕为笑,说原来杨潮是一个情种。
终于杨潮前面的一个粗衣汉子走了进去,杨潮收回思绪,也跟着走了进去。
里面极为繁忙,杨潮看到就在院子里,就有许多伙计正拿着一个个半成品的灯罩,在上面绘画,但是伙计就足足有三十人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作坊。
也有伙计在招待人,态度却不太好,大有一种店大欺客,或者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气势。不是求着这些人买灯的,而是这些人求着他们卖灯。
杨潮走到伙计前,从怀中直接掏出一块碎银子,重量快有两钱了。
伙计一看到银子,顿时就没有了脾气,行礼拜见。
杨潮没空跟他瞎扯直接道:“你家主人在不在?”
伙计为难道:“我家主人很忙,一般都不见客。公子要是订货的话,跟我说是一样的。定下式样,日子,到时来拿货即可。如果公子没空,小人也可以代劳。给点跑腿钱就行。”
杨潮笑道:“还真的得见你们主人,告诉他有大生意!”
伙计道:“能有什么大生意,我家主人天天做的都是大生意。”
杨潮笑道:“给朝廷二品大员做的,算不算大生意。”
一听是朝廷二品,伙计顿时脸上变化,拿着银子的手都颤抖起来,慢慢抬起来,祈求一般的神色看着杨潮。
他到不怀疑杨潮说的话,一出手就给这么多银子的赏钱,肯定不是一般人家,说二品就是二品,反正是个官他们就惹不起,几品都无所谓了。
杨潮笑道:“给你的,你就拿着吧。现在带我去见你家主人了吧。”
伙计道:“当然,公子请跟我来。”
说完揣起银子在前边带路。
刘家作坊的主人此时却是很忙,他正在指挥徒弟们熬制一锅胶。
这种胶正是制作明瓦的原料。
明瓦,是一种代替玻璃的材料,一般用在房屋上,窗户上。广东地方志记载:“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
在沿海地方,用一种蚌壳打磨薄之后,通透明亮,因此叫做明瓦。
不过南京可不沿海,因此用蚌壳来制作的话,非常不方便。
南京又是最繁盛的地方,需求旺盛,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了一种方法来人工制作明瓦。
就像刘家作坊这样,用溶胶来铸造明瓦,想要什么形状就用什么形状,一次成型,简单方便。
而制胶的原料,也非常常见,是山羊的角,因此这种明瓦灯在南京叫做明角灯。
将山羊角熬成胶状,然后用模具进行浇筑,出来后,不仅一致,而且美观,甚至连那些图画都直接铸造出来了,剩下的工序,不过是简单的绘上颜色罢了。
这种东西,杨潮在后世可真没见过,听都没听过,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种东西。所以在碧纱哪里见到之后,才会那么震惊。
现在见到了实物,更是心有体会,感叹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简直是无穷无尽啊。也可惜后世竟然失传了,如果流传下去,这绝对是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家,这位公子找您。”
伙计提前已经去给作坊主人打招呼了。
那主人却很不耐烦:“你招呼着就成了,没看到我正熬胶呢吗。”
这种熬胶的工艺还是很考验经验的,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不行,烧的多了做出来的灯不够透亮,烧的少了,胶却不够软,浇筑不成,一定要熬到刚刚好才能够浇筑,做出来的东西才通透明亮,才好看。
正是因为熬胶上有独门技艺,刘家的明角灯才最为出彩。
“东家,这位公子是二品大官家的。”
那主人这才动容,回过头来打拱行礼:“小可刘茂才见过公子,不知公子尊姓大名。”
杨潮并不着急笑道:“老先生还是先熬胶吧。别熬坏了。你先忙完,然后我们再说。”
刘茂才点点头,略带感激拜了一下,然后立刻回去照顾身后那一口铜锅中的胶了。
熬胶的地方,就只有刘茂才一个人,不过不远处就有不少人来来回回忙碌。
“胶好了。上胶!”
终于好了,刘茂才大喊一声,很快就过来了几个粗壮的汉子,抬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