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后就变得和颜悦色:“去吧,随便拿,子弹也在那边,别拿太多,会影响你们行动的。”
“多谢,上尉先生。”秦致远说完,转身招呼已经吃完了的华工们。
和秦致远一起前来卡皮的华工总计230人,其中练习过武术的大概70人左右,这些人是秦致远要教授的主力。
按照秦致远的要求,劳工们全体出动,抱了100多支步枪98a型步枪,也就是短枪管的卡宾枪,十几箱子弹,以及30多支盒子炮过来。
盒子炮,又称二十响,驳壳枪等等,反正都是它,这种枪是丑的可爱的典型,以至于德**队都不愿意使用它。秦致远他们运气不错,可能因为现在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品的缘故,德军装备了一部分,全都便宜了秦致远。可惜子弹太少,每支枪只有一个弹匣左右的子弹。
秦致远自己已经有了m1911,就首先把手枪分发下去,然后拿起一支98b步枪开始介绍:“毛瑟98a型步枪,长度为1。1米,下弯式拉机柄,时间有限,我只教怎么使用,能打响就行。”
秦致远说完就开始解说,从装弹一直解说到瞄准,然后随手一枪击中了一顶被人遗弃在草坪上的德军m1915型普鲁士军盔,那顶军盔的距离大概100米左右。
“漂亮!”
“还不错!”
“干得好!”
听秦致远解说的不仅是华工,还有好几名法军士兵也在看热闹,看秦致远真的一枪命中,纷纷鼓掌交好。
在100米的距离上,击中一顶头盔,这不难,军队中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像秦致远这样抬手就打,几乎不瞄准的情况还是不多见的。想练到这么准,不打掉一两千发子弹根本不可能。
“我也试试……”陈康健这货就不能看到别人出风头,一看有机会就跳出来凑热闹。
“呯”枪声清脆,回音嘹亮。
令人惊叹的是,陈康健居然也打中了。
“不错啊!”秦致远口头表扬。
“那是,咱以前也练过,虽然没打过这个什么98a,咱也打过毛瑟的。”陈康健洋洋自得。
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有德国商人把1888委员会式步枪买到了中国,并且冠以“毛瑟”步枪的称号,也就是后来的“老套筒”。实际上,这种枪和毛瑟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纯粹是德国奸商蒙清帝国那些乡巴佬。
说好的油纸包呢?
(ps:求收藏,求推荐,只需轻轻一点,不要钱,不费劲,您的鼓励是对写手最大的鼓励。)
第十七章 渺小
“德国制造”这个东西,在后世的中国,有一段时间有被神话的趋势,诸如“青岛下水道存百年德国油纸包”,“兰州铁桥百岁时收到来自德国的提醒信和维修配件邮包”等等之类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
但随着各方的辟谣,“油纸包”、“提醒信”什么都证明是子虚乌有之事,各路键盘侠仿佛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德国又有被黑的趋势。等到了欧洲难民潮出现的时候,默克尔在欧洲难民问题上的对策引起广泛讨论,德国人被黑成“圣母”,以至于科隆教堂事件之后,居然有人幸灾乐祸。
其实不管是“神话”还是“黑化”,如果太过极端,都是不对的。******思想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物,要“批判性吸收”,这里面既包含“批判”,又包括“吸收”,实在是深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髓。
对于这个人,你可以不喜欢他,你可以反对他,但是你不能忽视他巨大的影响力。
德国货也是一样,曾经有一段时间,德国货在全球的声誉就跟八十年代的“温州货”一样,那都是臭大街的。
幸好德国人和温州人都懂得自我反省,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都摆脱了“粗制滥造”以及“假冒伪劣”的声誉,重新铸造起响当当的保有品牌。
“毛瑟”就是德国人的保有品牌。
提起一战步枪,可能会想到“李·恩费尔德”,可能会想到“莫辛甘纳”,甚至想到日本人的“金钩步枪”,但是如果说起公认的第一,无疑就是“毛瑟”。
“毛瑟”步枪有多好呢?想想看吧,一战到二战,整整20年,日本人把金钩步枪换成三八大盖,美国人把村田步枪换成大八粒,俄国人经历了十月革命社会动荡可以忽视,就连遭遇武器禁运30年的中华民国,都从老套筒换成了中正式,但是德国人还是抱着毛瑟不放,只不过是从g98,进化成了98k。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