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3/4 页)
。他带领着这仅剩下的几百名部曲撤退到了城中最高的土山上,退路断绝,粮草匮乏,甚至连箭矢都所剩无几了。即便如此,他仍旧坚守不降。
赵源乘着楼船顺流而下,到了城中,却在距离土山很远的地方下锚停住了。他传令给全部入城将士,又派人乘船去土山下喊话,“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封侯;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斩!”
这些话显然是说给王思政本人,还有他身边的追随者们听的。历来将帅遭遇惨败,穷于末路之时,往往容易被手下人出卖,或杀或擒,献给敌军主帅以邀功。当年东魏大将高昂就是在战场上和大部队失散,逃亡途中被手下苍头出卖,以致身死小人之手。如今王思政差不多也落到了这样的地步,周围的人难保不生异心。只不过,赵源希望他手下的人能够生擒他,而不是杀掉他罢了。
他环视四周,只见洪水滔滔,四面都是东魏舰船,绣着“赵”字的中军大纛迎风招展。披坚执锐,衣甲鲜明的东魏军早已将他团团包围,他是插翅难飞了。
悲怆之下,他面向身边将士,喟叹道:“我身负朝廷重任,本想平定内乱、建功立业。无奈有辱王命,终究还是守不住颍川。现在我等力气也用完了,办法也用尽了,已没有回天之力了,只好以死来报答朝廷对我们的恩典。”
说罢,他仰天大哭。身边的人也都挥刀斩石,痛哭不已。
穷途末路之下,王思政向西面方向拜了两拜,便准备拔剑自杀。旁边的都督骆训急忙抱住他,令左右奋力夺下他手里的剑,高声劝谏道:“将军身负不世之才,未及施展抱负,如何能轻易自戕,岂不可惜?”
周围众将士见状,纷纷跪地,流着泪极力劝阻。
楼船的甲板之上,众人簇拥着主帅赵源,站立在大纛之下,静静地等待着土山方面的消息。
其实,很多人都对赵源“攻心为上”的战术不以为然。尤其是那些跟随高欢征战多年的六镇勋贵,不少人都吃过王思政的亏。而高岳在一年的时间里,以十万大军围城,方法用尽,损耗无数,也未能拿下长社,又折了两员大将,自是奇耻大辱,他当然希望接下来能收获王思政的头颅,以雪心头之恨。
因此,他在赵源身边小声提议道:“大王,此人铁了心效忠黑獭,必不肯降。与其拖延时间,不如直接派兵上去,杀之以全其名。”
烈日炎炎,加之身披重铠,即使站在麾盖之下,赵源仍旧热得满身大汗。周围众人也一个个汗流浃背,快要中暑,然而军中纪律严明,他们只能穿着整整齐齐的明光甲,一动不动地挺直身体站立着,强忍暑热。
脖颈上的伤处尚未痊愈,此时隐藏在护项之下,被闷得又痒又痛。无奈,赵源只能摇动着手里的羽扇,利用这一点微风,稍稍缓解伤口里的痒痛。
听到高岳的建议之后,他摇扇的动作稍微缓了缓,随即笑道:“未必,我有十分把握,他忠心的不是黑獭。要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把他收纳麾下了。”
201
201、攻心 。。。
高岳不解道:“末将愚钝,还望大王明示。”
“黑獭摆明了要他送死,他不是傻子,怎能为这样的主公愚忠到底?”
高岳是个武将,向来只从军事战略上考虑问题,因此还是一头雾水:“末将以为,黑獭不是不来救,而是不敢救。王思政是他麾下的头号名将,他真舍得抛弃?”
赵源并不着急,只是遥望着远处的土山,若有所思了一阵子,然后摇动着羽扇,慢悠悠地给部下解释着。帝王权术,笑里藏刀,本是阴冷残酷之事,可在他的话语之间,却有如茶余饭后的闲谈。
“帝王统帅,最需要的是听话的下属,而不是恃才放旷,擅自行事的下属。王思政和黑獭发生分歧,坚持要带兵入河南,从那时候起,黑獭就已经将他当做弃子了。王思政这样能力太强又桀骜不驯的大将,就譬如侯景,既要用之又要防之。我国实力雄厚,即使侯景叛乱,也可以迅速平灭,顺便驱赶到梁国,让他继续发挥作用;而伪魏国穷兵寡,根本担不起这样的风险,一旦出事,瞬间就有倾国之灾。既然无法驾驭,不如趁机利用一番,借我之手杀之。届时他再痛惜哀悼,倒显得我残暴不仁,不惜良才。所以,我若杀王思政,必中黑獭圈套。”
听了这番话,他这才恍然了,“哦,末将明白了,黑獭要保他的话,早就派兵支援了,不必等到大水灌城之后,可见是做样子罢了。王思政知道黑獭把他当了弃子,所以不会真的愚忠而死。至于现在坚持不降,一来是为了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