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第3/4 页)
,你们工部可不仅仅是修修运河,搞搞灌溉。还要负责推广工业!”
杨潮对白磊说道。
过去的工部,基本上就是为农业服务的,所以主要作用除了修道路,修宫殿,修运河,就是搞水利工程,但是杨潮要改组社会,将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就势必要将工部的功能改组成为工业服务,至少也要坚固工业。
白磊继续记录,这两年官当的他是心力交瘁,比过去修工程累多了,在家中整天抱怨,但是如果让他放弃这个侍郎,打死他都是不愿意的,当匠人当到了侍郎,这样的事情,几千年也没有过,他很享受呢,为此家里的生意都已经完全教给两个儿子了。
让白匠头留下人在这里负责建筑,并且让养蚕的老媪们一个个提意见,提一条合理的意见奖励十两银子,这些妇人十分积极呢。后来他们提出了在小蚕场房里加土炉子,在大蚕场房地面上铺设木渣和砂砾等有用的意见。
“另外还要修建大纺织场。砖墙加屋架,什么都不要,就是要够大的空地就行。对了你丈量过纺织机没有,以最大型的纺织机为基础,场房中至少要摆得下一千家织机。缫丝场也需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必须满足缫丝的各种设备和工具,这些你可以负责咨询那些老蚕户。这样的场房我需要在这里加盖三座。另外还需要储藏生丝的原料库,存放丝绸的库房。”
“半年时间,半年后我就要看到这里有丝绸产出来。一年后,我要看到这里的效益抵得上一千户农家。还有工人不需要太多,绝对不能超过两百个男女劳力。”
没有这样的效率,如何说服广大的地主投资。
从养蚕到纺织,一条龙的大工场就形成了。
这样的大工场,在原料可以统一进口,产品统一出售的情况下,效率如果比不上一家一户自己采购原料,加工和销售的效率的话,工业化也就是扯淡了。
在技术能力没有突破的情况下,管理也能让效率翻一倍,工业革命革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管理模式的革命。
在苏州建立这个模范丝织工场,杨潮还要在松江府建立一个同样的棉纺工场,雇佣工人不能少于一千人,同样需要有突出的效益,至少要比那些管理松懈的作坊要强的多。
此时的大明,哪怕是千架织机的工场,管理上也都很业余。个体织户就不说了,早上买丝、纱,纺织后自己拿到集市上出售,这种效率简直太低了。就是大型的工场,也是早上主人在庙市招呼工人,告诉大家今天要纺织什么类型的纺织品,然后招募工人到他家里生产,所谓机户出机织工出力的模式。
连工人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所谓的短工,杨潮则大规模招募长工,签订劳动契约,让他们常年在工场中劳动,同时给与他们丰厚的酬劳,还进行专业化生产,一张织机就只生产一种织物,甚至一座场房都只生产一种产品。
将这种管理引入进来,还必须有人监督和执行,人选杨潮用了王潇。
虽然王义和接受了杨潮的分股不分产的建议,回家就写了契约文书,并且让县令监督,盖上大印,杨潮也发了政令配合。
可是王潇已经心灰意冷,他不愿意继续给王家出力了,拒绝当王家大掌柜,而且把他爹给他的一成股份直接就卖给了几个兄弟,抽出了三十万两现银出来了。
杨潮见到这种情况,也不能浪费这个人才,所幸就拉来搞纺织场了。
而这些纺织场的投资中,就有王潇的三十万两银子,杨潮投入了二十万两银子,等于是让王潇控股了,当然也让他全权管理。
尽管是模范工场,杨潮也没想搞官办工场,那玩意见效是很快,但是后遗症太大了。
动用了官府中最好的工匠配合,一个月工场建好,两个月开始养蚕,夏天第一批蚕丝就收获了,只是品质还是参差不齐。
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经营没有理顺。
大量的老蚕妇作为顾问和管理者,招募了大量的年轻姑娘养蚕,她们的经验还不丰富,难免出现问题。
秋蚕的情况就好多了,良品率达到了七成,已经比农户精心饲养的效率平齐了。
因此十月竟然就有了盈利,同时纺织品也生产出了第一批,质量也还可以,比不上最好的织户生产的,但也能达到大众化的水平了。
随着工人技术的提升,以及工场运转的正常,会越来越好,一年后达到普通蚕农和织户的十倍效率不是幻想。
邀请苏州、湖州一带经营桑蚕产业的大地主、大商人来参观,并且在报纸上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