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第2/4 页)
重要的,反正现在卖出去,等故事崩盘到一定程度了,又能低价买回来,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有人捡漏。
毕竟股市冷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出来抄底捡漏了,抄底失败也没什么太大的损失,反正那些被捡漏的股票未来肯定能够上涨。
所以为了防止损失,那些重要的长期持有的股票,并为出售,出售的都是一些可以长期持有,但并不是很重要的股票。
一连七天之后,华东集团的那些银行集体收缩了放贷数量,当天前去申请贷款的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多都没有拿到贷款,拿到贷款的只有一部分。
资金链顿时出了问题
很多企业还贷款,还是去担保公司借的钱。
结果从担保公司那里拿了钱还到银行,银行却不出钱了,这些公司直接没钱还给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也就是私人集资,这种集资利率较高。
这些担保公司的最大客户就是那些公司,那些公司一般只借几天的钱来应付一下银行,让自己的公司不倒闭。
银行不出钱,顿时坑死了一大片。
担保公司顿时大量亏损,很多担保公司甚至直接倒闭,至于那些把钱放到担保公司的个人,显然是拿不到钱了。
担保公司都破产了,还问谁要去?
官方虽然承认担保公司的地位,但却没有规定担保公司倒闭后钱问谁要。
除了没收担保公司的一切财产,把担保公司的老板家产都查抄掉,然后把这些财产变现为资金,再还给个人。
有多少就给多少,平均的给,至于亏掉的钱,还是那句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当天,杭州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大部分开始下跌,但跌幅不是太大,然而到了第二天,跌幅更大了。
第三天,许多股票都跌停了。
第四天……政府终于出来救市了,在一番姿态表演之后,官方宣告救市失败。
第五天,一路跌停。
随着股市的狂跌,以及银行紧缩政策的施行,大量企业破产,仅仅五天时间,就破产了三千多家大小不等的企业。
银行是最忙碌的,到处接收破产公司的资产。
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企业,因为企业贷款,政府是严格把关的,不是谁都贷。
就如同企业贷款的抵押问题,必须拿有用的资产抵押,像什么汽车是抵押不了的,就算是再贵的汽车都是没用的。
银行根本就不承认这些东西的价值,只有用土地、工厂等不动产来抵押,银行才会干脆的放款。
同时银行在贷款时,对企业本身核查力度很大。
因此能够申请企业贷款的,大部分都是真材实料的公司,不是那种骗钱的。后世不少人搞骗钱的空壳公司,先注册个七八个公司,然后去贷款,贷款下来跑去买豪车、手表,然后把车抵押再贷款,七八个公司都贷款之后,钱就不断的转来转去的,没钱了就去找担保公司借高利贷。
此时中华帝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这种现象,但不是太多,审核力度这么大,不可能出现太多。
至于出现了,也无关紧要了。
经济崩溃一来,银行紧缩政策一搞,股市开始崩盘,上市企业拿不到资金,顿时也出现了破产。
而那些投资者,则被套牢了。
人们疯狂的将股票甩出。
不少人也开始跳楼。
这些跳楼者,一般都是借钱炒股的。
如果是用自己手上的钱去炒股,绝对不会弄到要去跳楼的地步。
用自己的钱买股票的话,去银行申请个人贷款,最多也就申请个一千元的贷款下来,这大概是一个普通家庭一年半的收入。
只是欠下这些钱,还是欠银行的,银行不可能催得那么紧,一般是搞不出人命的。
只有那些借了钱买股票的投资者,才会跳楼。
对于这些跳楼者,帝国政府出动了不少警力去劝阻。
经济阵痛是必然需要承受的,这些人只能说是看不太清楚,最惨的就是群人,不过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这也并非是帝国的本意。
这些人借钱一般都是从担保公司借的,因此经济一崩溃,担保公司几乎是全线阵亡。
很多人之前是从银行贷款,然后把这些钱放到担保公司去吃利息,结果担保公司一死,这些人的钱莫名其妙的也就没有了,还欠银行一笔个人贷款。
就担保公司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