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1/4 页)
此言一出,诸将神色皆变,虽然感到惊讶,但却没有人提出反对。
这时,右都督孙瑜却沉声道:“子敬,我军不战而退,似乎不太妥当吧。”
鲁肃叹道:“敌军十万之众,我军只有不到两万,兵力相差太过悬殊,不是我不愿战,而是根本无法战。”
“怎么就无法战了?”
孙瑜冷哼了一声,傲然道:“我东吴水军,纵横长江,无人能敌。当年赤壁之时,周瑜不也曾以区区两万之众,大败数十万曹军么。而今的形势,未必坏过当年,怎么就不能一战了?”
?小瑜虽然深恨周瑜之叛,但当年赤壁大胜的辉煌,却是记在自家吴军的帐上的。
“仲异呀,当年是当年,现在的形势,可是全然不同了。”
鲁肃摇头苦叹,无奈的道出了他的苦衷。
当年之时,曹操虽然挟着逼降荆州之威而来,看似所向无敌,但却潜藏着致命的失败隐患。
曹军主力旨北入,不习水战,收降的荆州水军原本就不及东吴水军精锐,当时人心不服,更是无法与东吴一争高下。
再者,当时的东吴内部,虽然文臣们大多主降,但武将们却在周瑜的感召之下,拧威一条心,皆愿死战。
士气上,吴入并未处下风。
但是现在,周瑜的反叛,因其强大号召力,已经给东吴军队系统造成巨大的分裂,土气上极为低沉。
而且,孙权目下正忙着平定周瑜之叛,根本无法抽身给予他们西线更多的后援,这与当年孙权以倾国之力作周瑜的后盾又有天壤之别。
在自身这般不利的情况下,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刘封,却又全然没有当年曹操的诸般隐患。
十余万敌军,可谓是上下齐心,士气旺盛。
作为水战主力的荆州军团,这些年来经过刘封严格的训练,水战方面与吴人的差距已经缩小很多。
而且,这些荆州军数年以来,随着刘封西征北战,皆是久经战火考验的精锐之±。
相反,驻扎于西线的吴军,多年以来一直都未经历过什么像样的战斗,士卒们已是疏于战阵。
此消而彼涨,此时的形势,确与当年赤壁之战时截然不同。
正是因为如此,鲁肃才没有跟刘封决一死战的信心。
只是,当鲁肃将诸般不利道出时,孙瑜却根本听不进去,他铁青着脸道:“江夏一地,乃我孙氏三代血战而得,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今若是不战而弃,对我军士气必然造威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淮南的平叛之战,子敬,这一点难道你就没有考虑过吗?”
这一句,问得鲁肃是哑口无言。
鲁肃是西线统率,他所要考虑的是打不打得赢这场战争。
孙瑜实质上是孙权派来监视包括鲁肃在内的西线诸将的,他考虑的,则是打还是不打,会造成什么样后果的问题。
立场不同,自然决定了孙瑜无法从战术层面来苟同鲁肃的计划。
一时之间,鲁肃不知如何来劝服这位“监军”,而诸将中也没有站出来附议孙瑜,沉默之下,气氛变得尴尬起来。
这个时候,诸将之中,一人站了出来,慨然道:“敌军虽众,又有何惧。鲁都督若然不敢战,我愿率军去与那刘封决一死战。“众人间言一震。
一双双的眼睛齐刷刷寻声望去,只见慨然请战那人,正是折冲将军甘宁。
鲁肃一见甘宁出头,眉头顿时一皱,而孙瑜却是精神为之一振。
甘宁有多厉害,当年赤壁和江陵之战中的诸般优异表现,孙瑜当然是知道的。
而这些年来,鲁肃对甘宁一直都不怎么待见,这一点孙瑜也是知道的。
甘宁在这个时候,.以鲁肃下属的身份,站出来公然跟鲁肃唱反调,明显有借机扬眉吐气的意图。
有些两点,足以令孙瑜把希望寄托在甘宁的身上。
也不多想,孙瑜当即便道:“子敬,既然兴霸有克敌制胜的信心,我看这一仗可以一战。这样吧,你自率五千兵马守夏口,我与兴霸率其余兵马前往赤壁迎击刘封的主力,你看怎样?”
江夏之军只有一万五千人,鲁肃这个名义上的西线统帅只带五千兵留守夏口,对付汉水而来的敌方偏军,主力却被孙瑜带走,很明显,这是孙瑜要借机夺取鲁肃的最高统帅之权。
只是,明知如此,但以孙瑜的身份,再加上甘宁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相助,鲁肃别无办法。
暗叹一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