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方百计去克服它,因此很少有不成功的。我从不自满,也不自卑。常喜欢发现别人的长处……。我每前进一步,都是与父母的养育,党和人民的栽培,恩师的指授,亲友的关照分不开……”。
这些质朴的“夫子自道”,就在说明着他的品德和毅力,而这正是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础。
俞振林的“笔墨游戏”
前些时,俞振林出了六个小册子和一个大画册。第一册《俞振林的兰花》,从第二册始,则题为《俞振林笔墨游戏》,显然是一个终于找到的总题目,犹如一条通向远方的漫长的路,他将在这条路上开始他新的长途跋涉,继续经历创造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人与笔墨皆老,感慨系之矣。
笔墨游戏,有个对应的正式名称,叫做书画艺术。书画家者,笔墨行于纸上,有急川奔流之势,有神鬼不测之机,甚或口出咋呼,脸出怪相,如颠似狂,就出了作品,往往酒醉之后,更得佳作,点划之间,莫不合规中矩,能品、妙品、逸品、神品之类,即在其中。至于工笔画之类,将花鸟虫鱼人物服饰屋宇,那样精细逼真描画出来,令人叹为观止,似远于“游戏”二字,但在艺术家自己,仍然乐于这样去说,个中之趣,只可与知者言也。
可见,游戏者,随心所欲,而又无不合乎规则、通于自然。人们引用《庄子》“庖丁解牛”,来说明这种至境,曰:“道也”。
俞振林笔下兰花,与传统画谱式的相比,形迹有异而境界拓宽。古人之兰花,笔墨未敢离开兰花,近于*,而俞振林之兰花,笔墨放开,有着以兰花写万物之概,胸中逸气奔放许多。比如兰花册中第一幅,笔下强调兰草之茎,写成挺然一丛,掩映其花,题为“非素心即赤心,为名士为忠臣。香风拂拂,千古留春。”观之令人神旺,非古之兰草所及也。
又比如其第三幅,两茎兰草如枝,几朵兰花如鱼,似与不似之间,一种幽静清朗之气,题曰:“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风叶雨花随意写,春江潮满月明时。”岂是我写兰草,直是兰草写我矣。有心有境,有形有意,成就了一幅不错的作品。
再如其第四幅,几茎兰草,几个兰花,淡墨之用,似将幽香从纸上传出,令人觉得花有香、茎亦有香。题诗曰:“不比桃花可问津,湘烟楚雨接芳邻。幽香独据无人赏,流水高山自在春。”诗画俱佳。
美术博导郑奇先生曾作序,曰,俞振林兰花“于朱屺瞻之后又创一格,朱取其苍茫老辣,俞取其刚健雄豪。是道道地地的传统,又是道道地地的现代。”并且预言,“俞振林必将成为一代大家”。
我们看俞振林书法所创意的一种字,恰如刚从山上采来而未经打磨的方石,随意堆垒,而有章法存焉,构成美的呈现,传达着刚劲浑厚的意境。所写内容,也大抵与之相适,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皆如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堂堂正正,不可动摇。其“厚德载物”四字一幅,接以落款一行小字,终以“悟学斋”三字,写得大气充满,墨意汪洋。
他以这种字体多次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大小错综,行长短不一,墨或浓或淡,气行其间,健行不绝,留白换气,通篇酣畅,或有贝叶之古清,或有摩崖之雄厚,蔚为大观。观其“听雨”二字,真为之侧耳,有雨有听也。
于此种方石堆垒书法之外,又有别种书法的展示,其以扇面形式所作“觉悟”二字,与另一扇“清风拂面明月当头”,书法不同,而皆清淡古雅,豪意尽除,禅意生焉。
其草字对联“笔墨精良意境远,气韵生动书画神”,借郑奇一言,是“其中妙处,真难与君说”了。而以方石堆垒之书结合真草之法,在洒金红纸上所作的条幅、对联,则又呈现别一种美的境界,如“自然率意真性情”,“天生散淡,固有精神”之类即是,实在好看。
后来几幅,书法又变得疏简古雅、冷月无声,内容也由“海纳百川”、“淡泊明志”之类,转成“拿壶茶来,吃杯酒去”之类,其所书《多心经》,也只书一行、两行,便成一幅,让人联想到李叔同矣。他的书法艺术悄然发生着某种嬗变,透出其艺术灵府之渊深。
俞振林所作壶杯图,其形制可人者,直是好茶具,信笔而为者,不过写意耳。壶中日月长,壶外天地宽。凭君把玩与清赏,与尔同销万古愁。或方或圆,或扁或高。或为提梁壶,或为把手壶。或一壶一杯,是独饮也;或一壶二杯,是对饮也;或数壶数杯,是众饮也。其题词,大有禅意,曰:扫来竹叶烹茶叶,山中剪来一支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